台灣目前已有紀錄的蜘蛛種類約有450種,然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助理研究員羅英元今(22)表示,根據過去野外調查經驗,估計台灣蜘蛛實際多達千種,卻有一半以上蜘蛛還沒被命名。他說,蜘蛛為適應不同環境,衍生出豐富多樣的生活型態,有的會偽裝成鳥糞、螞蟻,有的會在網上織圖案擾亂視聽,形狀酷似英文字母「X」、「I」。

羅英元長期研究蜘蛛生態,今天發表「蜘蛛密碼大公開-台灣蜘蛛多樣性介紹」的研究心得。他表示,一般大眾聽到蜘蛛的反應都不會太好,但是有許多較小型、造型艷麗的蜘蛛,是值得去欣賞的。他指出,蜘蛛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牠們吃許多種類的蟲,同時也被許多種類的動物吃。因此未來他也希望能將蜘蛛作為生物指標,監測生態變化。

羅英元表示,常常有人搞不清楚蜘蛛和昆蟲的差別,兩者都是截肢動物,但分屬不同綱目。昆蟲身體分三節,有2個複眼;蜘蛛則分成頭、胸、腹3個部位,通常有8隻眼睛和毒牙。此外,蜘蛛的屁股上通常有6對「絲疣」,是牠們吐絲的部位,他也打趣地說,電影「蜘蛛人」伸手吐絲的方式其實不太對。

羅英元指出,目前全世界已被命名的蜘蛛約有4萬4千多種,幾乎都有毒性,然而其中只有2、30種的毒液會對人類有明顯危害。台灣則有赤背寡婦珠及長尾蛛這2種,前者分布在中部山區,後者較常見,經常躲在岩壁隙縫之中。他強調,不只人怕蜘蛛,蜘蛛也怕人類,民眾只要別徒手碰觸就不會被攻擊。

他進一步解釋,蜘蛛是肉食性動物,大多體型小,因此毒對牠們來說非常重要。在捕捉獵物的過程中,如果碰上蛾之類會一直掙扎的生物,很有可能把網弄壞後就逃跑。因此當有獵物上網,蜘蛛就必須用神經毒液快速將其制伏。

羅英元也提到蜘蛛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衍生出豐富多樣的生活型態,他指出,許多生活在牆壁、樹幹、葉尖等地方的蜘蛛並不結網,會結網的蜘蛛只佔所有種類一半而已,除了常見的圓網,不同蜘蛛也會根據習性織出漏斗狀、片狀等網形。

他表示,像小說「夏綠蒂的網」裏頭蜘蛛寫字的情節真的存在,有些蜘蛛會在網上織出英文字母「X」、「I」或螺旋形狀,被稱為「隱帶」。羅英元解釋,隱帶的功用很多,有些可以刺激昆蟲靠近,有些則用來隱藏自己的輪廓,或是誘導天敵攻擊錯誤位置、再趁機逃跑。此外,如鳥糞蛛、蟻蛛、蟹蛛、蚓腹蛛等,更會善用自身的特殊造型捕食,他還曾看過生活在水邊、會游泳的蜘蛛。

羅英元指出,最常出現在住家的白額高腳蛛,俗稱「旯犽(ㄌㄚˊㄧㄚˊ)」,大家看到都會很害怕,甚至有傳說只要身體被旯犽爬過就會潰爛。但其實旯犽並不喜歡靠近人,通常一開燈或稍微有走動,牠們就跑得遠遠的。他還補充,旯犽其實是捕蟑高手,若被發現就代表家裡有蟑螂,等到牠們捕食完就會離開。

羅英元表示,台灣蜘蛛研究起步較晚,是近10年才開始,主要工作還是在鑑別種類,目前台灣已記錄的蜘蛛約有450種。然而近幾年分別到蘭嶼、金門以及南投的能高越嶺作蜘蛛資源調查時,竟發現有一半以上蜘蛛還沒被命名、鑑定,因此他估計,台灣擁有的蜘蛛種類預計能到達1千種。他說,尤其最近很多環境都被破壞,因此更要趕快調查,不然在發現前就消失了。

羅英元也提到,近年越來越多人投入蜘蛛的觀察,他今年初在臉書成立社團「蛛式會社」,目前已有7百多位成員,大家常利用此平台分享蜘蛛的照片或詢問種類。他希望能藉此建立台灣蜘蛛多樣性的資料庫,讓研究員與人民都能使用。

此外,羅英元也提到,今年6月在墾丁國家公園舉行了「2013年國際蛛形年會」,他強調,這是該年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辦,共有40多個國家、200多個學者參與,十分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