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今(5)日公布全台第一份「台灣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結果發現超過半數以上的民眾,並不知道急性腦中風發病後,有「黃金3小時」的最佳救治觀念。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翁文章指出,如急性腦中風病患在發病後2小時內抵達醫院,並在3小時內接受血栓溶解劑(rt-PA)的治療,其帶來的副作用將較低,從調查可見,台灣民眾對中風防制的認知仍不足。

為了解全台民眾對中風的認知程度,台北市中風之友康復協會去年12月委託趨勢民意調查公司,針對全台20縣市的30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調查,共完成1073份有效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

據調查結果,雖有9成的國人聽過中風,卻有50.9%左右的民眾無法回答造成中風的原因,而有31.3%的民眾,對於哪些疾病可能引發中風則一無所知,還有高達9成以上的民眾對於中風引發的後遺症不甚了解。

調查指出,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頸動脈狹窄、心房顫動等疾病的患者,都是中風的高危險群;此外,喝酒、抽菸、作息與飲食不規律、不運動、長期壓力大、肥胖、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也可能會導致中風;而中風後引發的後遺症則包括癱瘓、無法言語、肢腫與肌肉痙攣、大小便失控、吞嚥困難、視力障礙、情緒不穩等症狀。不過,據調查,國人對中風的罹病原因和後遺症都不甚了解。

翁文章指出,血管爆裂的「出血性中風」好發於冬季,但並不代表只有冬天才會中風,因為超過7成的中風患者是罹患血管阻塞的「缺血性中風」,起因為末梢血液循環不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罹病,因此,民眾如有手麻腳麻、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甚至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都是不可輕忽的警訊。

翁文章表示,民眾也不能輕忽因暫時性腦缺血引發的「小中風」,小中風的症狀可能只是半邊手腳、臉部無力等,罹病時間可能僅幾秒鐘到幾小時,最長不會超過24小時,也不會留下後遺症,但是,小中風引起的短暫性腦部缺血,可能已經造成腦部的傷害,再發生中風的機率則比一般人高4到5倍。此外,翁文章表示,小中風也是中風最重要的前兆。

翁文章也指出,由於罹病所造成的衝擊,臨床上有6至7成的中風患者罹患憂鬱症,因此,家屬與親友的陪伴與關懷,是支持中風患者的關鍵。

翁文章表示,年輕人也會罹患中風,不過發病原因和老年人不同,年輕人多半都是因免疫系統問題,或者藥物、受傷等因素引起,還有年輕患者罹患中風的原因,是因為接受頸部按摩,但按摩師按壓力道太大,導致後頸動脈破裂,民眾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