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支劃分法已被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待審的優先法案,中央地方財政資源分配戰一觸即發,作為地方政府領頭羊的高雄市,市長陳菊表示,在急就章的縣市合併下,配套措施沒有跟著一步到位,導致高雄市等同是「被懲罰」,如果中央不好好改革財劃法,高雄會被國債壓到「永不能超生」。

高雄市長陳菊及財政局長李瑞倉今(21)日在「開放編輯室」,大談南北落差及合併升格對高雄市財政的影響,以及高雄市對中央政府的具體要求。

陳菊針對媒體報導高雄市全國舉債最高一事表示,原本台灣只有北高兩直轄市,財政還在支撐範圍內,但五都成立後,高雄市分配款遭到壓縮,才需要舉債來建設高雄。但她強調,高雄市資產高過負債,「高雄市好借好還」。

李瑞倉也說,高雄市沒有財政窘迫問題。結構性問題是以往國債法中,國債加上地方債務,舉債到國民平均所得的48%,但其中40%歸中央,3.6%歸台北市、1.8%歸高雄市,其他縣市2%。但五都出現後,分食直轄市分配款,台北市重大建設蓋得差不多了,但高雄市是新興城市,才需要舉債建設。因此,高雄視看起來舉債較大,但基本上財政是很穩健的。

陳菊對於現行財劃法亦有許多不滿,她說,現行法令規定統籌分配款計算公式,企業營業額補助占50%、面積人口比占20%,地方財政佔10%,但國營企業在高雄生產,總公司卻都在台北市。她以中油為例,中油營業額接近1兆,但總公司登記在台北市,生產、汙染卻都在高雄,這對高雄很不公平。李瑞倉也補充,高雄市分配款比台北市少100多億,光在中油這個環節就差了88億,這也是希望財劃法可以改善的原因。

李瑞倉說,高雄市也深知中央財政困難,而台北身為首善之都,以往中央想建設好首都無可厚非,但現在台北基礎建設大致完成,中央應該考慮轉移資金到其他都市。

李瑞倉認為,較合理的計算方式還是把餅做大,多撥點錢到統籌分配款內,讓除了高雄市以外的各縣市都可以多點資源。另外,把營業額所占的比例調到30%、將土地人口所占比例提高,或加入生產地條款,如此一來才會對四都較公平。他舉例,目前高雄市面積已經是台北市的11倍,人口亦比台北市多,若果調整比例,多少可以彌補缺失。

但李瑞倉也說,本來中央已注意到問題,欲將全國所得稅10%提供統籌分配,但7月1日起勞健保改由中央負擔,結果10%又變成6%,地方財政又遭壓縮。本來成立五都是為了南北平衡發展,但太過草率、配套措施如財劃法、公債法、財源分配都沒做好。

提到南北平衡,陳菊表示,高雄縣市合併後,原本期待互補,但中央卻以縣市合併為由,減少對原高雄縣的補助,改由原高雄市負擔。中央應先承諾縣市合併前的補助款至少3到5年不能減少,不然對高雄來說真的是種懲罰。

陳菊說,財政法改革迫在眉睫,她召集了高雄市不分黨派的立法委員,一起會見立法院王金平院長,告知現況的困境,希望可以落實財政正義,不然高雄市現在雖然是為了市民舉債做建設,但繼續下去真的「永不能超生」。

最後,陳菊仍肯定縣市合併對高雄的未來是正面的。她說,大高雄合併後成為多元城市,她會努力讓舊高雄市區成為觀光亮點,包括亞洲新灣區、流行音樂中心、國際會展中心都已經國際開標,港區要把郵輪列為重點發展,期望能成為南臺灣城市中心。

舊高雄縣方面,要建設兩廳院、帶入文創產業,並把原有的石化產業加值,要以環保的標準來監督國營石化產業,以減少汙染。區域內最大宗的農業,也要幫助農民現代化,把農產品外銷。

至於經建會所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陳菊認為,經建會到目前都還在討論外勞比例、薪資問題,而非當初所期待的高階人才進駐,如果因此造成本勞外勞機會不均則非好事。她呼籲,應該提早讓高雄市一起加入討論,自由經濟示範區設在高雄,卻沒有高雄的參與是十分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