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台持續高溫炎熱,讓許多民眾苦不堪言,紛紛購買「涼感衣」,希望能藉此度過悶熱的天氣。不過,所謂的「涼感衣」真的涼爽嗎?消基會調查發現,市售的涼感衣中,有5成的產品都無法達到瞬間涼感的效果。不過,由於目前政府國家標準並未針對涼感衣訂定相關規範,因此要達到真正的「有感」涼度,消費者必須慎選產品。
消基會今(5)日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該單位自今年5月及6月間,於大台北地區購買5件女性衣物、5件男性衣物等10件涼感衣樣品。購買價格則在149元至299元之間。
消基會指出,目前國家標準並未針對涼感衣物訂定規範,業者多是以機能性暨產業用紡織品認證,與驗證評議委員會訂定的「織物瞬間涼感驗證規範」為主,測試具瞬間涼感紡織品的瞬間最大熱流通過量(Q-max), Q-max值愈大表示瞬間涼感愈明顯。如果廠商要取得瞬間涼感機能性紡織品標章,Q-max值應大於或等於0.140 W/cm2。
根據調查結果,這次檢查的10件樣品中,只有5件的Q-max值大於0.140 W/cm2,另外5件則小於此標準,包括知名品牌的Lativ女用涼感原色V領衫、統一超商的零著感涼感衣附罩杯式背心等,穿上去恐怕無法體驗瞬間涼感,反而很「無感」。
消基會說,穿涼感衣的感覺就像手握冰水,穿上瞬間有涼爽感,但隨著時間經過,涼爽感就逐漸消失。穿涼感衣即是藉由熱傳導將溫度由高溫處傳導到低溫處,達到降溫的目的。
消基會提醒,熱能是由溫度高的地方傳導到溫度低的地方,若在溫度高於體溫的地方穿上涼感衣,外界的熱將會傳導到身體上,因此在室外太陽下,可能就無涼爽效果,甚至會有悶熱感。
另外, 消費者選購時也須注意,市面上有些衣物雖然以「涼感」、「無感」作為訴求,但卻是以「排汗為前提,製造乾爽效果」的吸濕排汗衣的混稱。另一是號稱「無感」的輕量薄織物,皆與添加礦石利用導熱以達涼感效果是有差別的,消費者在購買時要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