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通過擁擠的房間,仰慕的人們向她聚集過來,她變得舉步維艱,但也因而獲致了質量。這是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認為最傳神的比喻,用來解釋以他命名的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場。4日,他覺得這個粒子幾乎已被證實存在,感動落淚。

近代物理學家相信宇宙曾經大爆炸,之後的瞬間,所有粒子都沒有質量,但神秘的希格斯粒子和其它粒子交互作用產生了質量,粒子們也才能穩定下來組成物質,進而建構現在的宇宙。

希格斯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根基於大爆炸(Big Bang)理論,以及粒子物理學關於爆炸之後的標準模型( Standard Model),它必須存在。

但1964年希格斯提出他的猜想以來,希格斯玻色子不曾被證實,直到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4日宣布,已透過大強子對撞機(LHC),發現「很像是」希格斯玻色子的新次原子粒子。希格斯受邀參加記者會,在全場起立鼓掌下,他感動拭淚。

CERN聲明說:「找到的粒子與希格斯玻色子吻合。」但還需要更多數據確認。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先前報導,科學家將表示,99.99%確定找到上帝的粒子,但CERN主管希望確定程度提高到99.99995%。

在柴契爾夫人的比喻中,擁擠的房間是大爆炸之後高密度和高溫的空間,游離其中的粒子,包括柴契爾夫人本來都沒有質量,但她和神秘的希格斯玻色子發生作用,獲致了質量。希格斯玻色子因而被認為是質量的源頭。

通過希格斯場的粒子,未必獲得重的質量,有些粒子質量輕,有些仍然沒有質量。美國一名正在攻讀物理博士的學生對媒體解釋,在擠了一堆物理學家的會議廰,像他這樣無名小子的進場不會引起騒動,但如果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進場,情況就不同了。

媒體記者畢竟不是科學家,只能儘量理解頂尖物理學家們的想法,再設法以淺顯的說明,試圖讓閱聽者對高深的學術理論有所認知,其間難免疏漏。例如,不論是柴契爾夫人或愛因斯坦的例子,仍然無法解釋:讓他們獲致質量的希格斯玻色子,本身是不是就有質量?

儘管科學家不喜歡媒體把希格斯玻色子稱為上帝粒子,但它如果本身就有質量,就會是萬物的源頭,如同宗教裡的上帝或造物神。

影片介紹CERN以大強子對撞機幾乎發現希格斯玻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