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謀面的臉書朋友死了,你該參加他的喪禮嗎?

55歲的英國軟體工程師科利爾(Edward Collier)透過臉書,在板球論壇「遇見」了喬治,兩人偶爾發帖激辯,漸漸成為知己。上週四,他得知喬治病逝,哀傷地開始思考這段虛擬世界的友誼,對於是否貿然參加喪禮更拿不定主意。

科利爾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虛擬世界的友誼真實存在嗎?例如,他聽聞有人主張「電話性愛不算性愛」;那麼,臉書的虛擬朋友(virtual friend)真的是朋友嗎?

科利爾還提到,他和同年紀許多人一樣,曾經為黛安娜王妃的死亡而悲哀,但他不認為過度的情緒表達合宜的。那麼,對於同樣不曾在生命中真實存在,只是臉書一張「300KB頭像」的死亡,怎麼做才是合宜地表達哀傷?

科利爾22日在《衛報》 (The Guardian)發表的文章說,喬治的死亡,讓他疑惑:什麼是網路憂傷(cyber grief)的正確形式?它應該像其它憂傷一樣地表達嗎?他應該參加喪禮;還是留在家中,輕度、些許古怪地追憶喬治?

多數留言的網友建議科利爾參加喪禮。這類意見都傾向認為,網路互動所產生的情愫,在某個程度上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科利爾和喬治已經像是真實世界的好友,自然應該參加喪禮。

如果科利爾參加喪禮,網友對於喬治家人反應的揣測也不一。有人舉實例佐證,推論喬治家人不會歡迎科利爾;但較多人相信,喬治的家人會很感激,會替他珍惜這分友誼。

有人提醒科利爾,或許可以先和喬治的家人聯絡,建議他們在臉書上另外辦個喪禮。一名網友說,如果社群網站的虛擬朋友,每次都參加彼此的婚喪喜慶,這個世界的秩序還真會大亂。

科利爾淡淡的文章,重重敲擊了倫理學的大門。

女網友eques留言說,人們常說網路會帶來疏離,她聽了都很驚訝;在她看來,網路反而是最強大、最具革命性,一種連結人類的工具。

那麼,活在如此虛擬又如此威力的網路,又該如何歡喜悲憂?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