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今(20)日公布日前舉行諮詢委員會議討論「重慶經驗與廣東經驗的比較」紀錄指出,「重慶經驗」與「廣東經驗」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改革中,相當醒目的試點,台灣對其應投入更多關注。

引言學者表示,重慶經驗的主要推手為市委書記薄熙來及市長黃奇帆,「5個重慶」(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健康重慶)政策主軸著重於住宅、交通、環境、治安、衛生醫療等建設,並藉由「地票交易制度」(地票指農村宅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經開墾並經土地管理部門驗收後產生的指標。企業購得的地票,可納入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增加相同數量的城鎮建設用地。)對土地及農民工分籍制度進行改革。

至於廣東模式,是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擔任改革先鋒,擴大在獨特的「經濟特區」保障下發展出來的深圳經驗,再加上廣東鄰近香港,有地理位置的優勢。

與會學者強調,重慶經驗及廣東經驗是中國政治、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相當醒目的2個試點,「台灣要掌握中國未來的變遷與可能發展方向,對重慶與廣東2地的模式,有必要投入更多的關注,並做相當程度的掌握。」

有諮詢委員指出,薄熙來是太子黨的代表人物,強調社會公平的重要性;汪洋則是共青團「團派」要角,主張經濟發展重於分配。前述2人都是下屆中共政治局常委熱門人選,彷彿「重慶模式」與「廣東模式」之爭。

其中,重慶模式是由單一的經濟改革向社會綜合改革轉變,集中政治、社會、文化、經濟「4位一體」的全方位改革;至於「廣東模式」則是按照市場運行邏輯向前發展,並在自由貿易主義上,伴隨政治體制的開放進行。

諮委認為,2種模式的治理手段雖不相同,卻都以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為一致目標,若能優勢互補,未來可能成為「較符合中國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