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媒體走上商人支配和高科技導向的路線時,一家小的日本日報展現出來了新聞職業價值與高素質專業對社會的重要性。面臨今年3月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和海嘯的雙種衝擊,《石卷日日新聞》編輯和記者勇敢和優異的表現證明:「人」才是新聞媒體的基礎。

1912年創刊的《石卷日日新聞》(Ishinomaki Hibishinbun http://www。hibishinbun。com) 原來是一家不大不小的日本東北地方報紙。 在宮城縣的東部(包括石卷市,東松島市,女川町)有大約一萬四千份的發行。在日本東北大區外大部分的人(包括本人在內)今年春天前肯定沒聽說過。

但是,在日本今年3月11日大東北地震與津波(海嘯)衝擊之後,這家經營和運作簡單的小報在世界新聞界一夕成名。

到11月15日為止,原來有近165,000人口的石卷市有3,951人罹難(包括3,282死亡與669下落不明的人)。列為日本在此災難死亡最多的城市。雖然地震對石卷市區有六級震度的威力,造成最大的災害與人亡卻是津波(海嘯)。全部的港區與大部分的市中心被淹沒了。並且石卷市府公務人員三分之一喪生,電力與水停斷,交通更是受到重創。

然而《石卷日日新聞》發行人近江弘一 (KOICHI Ohmi) ,報導部長(總編輯)武內宏之(TAKEUCHI Hiroyuki)與6位記者在沒電沒機器的情況下,堅守岡位,以手寫6天的壁報張貼在社區避難所佈告欄,讓災民得到最需要的災情與善後情報。

除了受到全球新聞媒體的關注與讚美外,9月底在台北市舉行的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IPI)會議中,《石卷日日新聞》報導部長武內宏之代表他的報社同仁,接受特別獎。可惜的是,武內報導部長在台北只待了一個晚上,而且幾乎與台灣媒體沒什麼互動。

新聞是一條生活線

所幸,記者上月去採訪東北災情時透過仙台冠扶輪社(Sendai Kamuri Rotary Club)的熱心朋友介紹,有了機會拜訪石卷日日新聞報社與專訪武內報導部長。而且武內也把最近出版的新書("6枚的壁新聞:石卷日日新聞東日本大震災後七日間的紀錄)給大家。

石卷日日新聞報社大樓剛好是在津波衝擊石卷市中心的邊緣。在只有兩層樓的二樓簡單(和台灣媒體比,算簡陋)的編輯部裡,武內(經過長住仙台市的台灣友人的翻譯)說明了新聞媒體在這個空前三合一災難的角色與功能。

武內報導部長說「消息是一條生活線。萬一發生災難,最急迫的事務是儘快回復電力、水、食品與消息的生活線。災難爆發時,民眾只能跑而可能無法帶走任何東西。可是,他們跑到安全的地方或避難所之後,他們怎麼辦?除了想知道親人朋友是否安全逃難之外,他們當然會開始擔心未來生活會如何過? 會有甚麼變化?而開始感到緊張甚至恐懼。」

「民眾跑到安全的地方以後,他們會需要那種消息?」

「第一,他們都會很擔心他們的家人與親友,但是最重要的是告訴他們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要讓他們了解情況。 再來,災民需要解決避難,住宿與取得水和食物與醫療。作為新聞媒體,我們必須儘量想辦法提供這種基本生存情報。其次,是關於民眾在不斷改變的情況下該做甚麼,」武內提到。

武內報導部長與其同仁在沒電的6天壁報裡報導的新聞很簡單,但非常到位與恰當。第一份(3月12日號)直接報導了「日本最大級的地震和津波」與石卷市災害與避難的基本情報。最後一份壁報(3月17日號)興奮地告訴市民「電氣復舊」 (電力回復)與避難所通電和街燈已經亮了。

電力回復了,讓報紙可慢慢地回復正常運作。

地震7個月後,和武內訪談時也可以看出來報導的重點,早已從當初的報導災情與救援有關的訊息,到探討石卷地區的復興方向,與一個新石卷的浮現。

一個新的石卷,一個新的東北

武內提到在10月13日後,所有在石卷市的避難所與週邊設施關閉了。這個決定代表災區從救災轉到復興的階段。在新的日本東北災區進入新的復興階段,新聞媒體的角色也隨之改變。

武內先生指出,現在最大的問題在製造就業機會。受重創的 廣義漁業有2百多大小企業,原來提供了2萬多個就業機會。雖然有些大企業已經在重建工廠,但是中小企業目前難於站起來,而大多數漁業的被雇用的人員失業保險已經延期一次到9個月,不可能無限支付。清理與復健工程可提供一些暫時就業機會,但是在完整復興計畫與預算通過以前,類似的機會有限。

並且,武內與其他有識之士指出,復興計畫不可只看短期的問題而必須有長遠的視野。一面得考慮重建可提供工作機會的產業在哪裡,一面也得考慮未來石卷市(與其他災區)的防災與安全。

跟其他東北災區縣市一樣,石卷市政府正在擬定復興計畫。 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也要扮演重要的監督功能。

武內報導部長陳述市政府已經提出復興計畫草案而邀請各界與一般民眾的評論與建議。除了網路信箱之外,石卷市政府從11月15日到11月27日舉行14個公開石卷市震災復興基本計劃案意見交換會議。公共評論程序完成後,市政府會提出正式復興計畫與預算案,和宮城縣政府協調。

武內指出,石卷市的復興計畫,不可避免與以西的東松島市與以東的女川町一起考慮與執行。

在10月中的訪談時,武內說過:「最後,政府官僚體系會決定復興計劃案的方向,但是我們會儘量反映公共民眾的見解,並且監督計畫擬定過程的公開透明。保證這個程序是透明與注意經費是否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是媒體的重要職責。」

武內先生也指出,在3月11日的災難與復興工程雙向壓力下,可能在改變日本東北地區住民的性格。

「過去,尤其在鄉村,大部分的民眾只要有飯碗與房子就不會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在很多人甚麼都沒有了,面臨生存危機而被迫站起來說話。」

「很多災民結合起來,互相交換意見與主動去市公所向市長表達他們的想法。這種事情以前幾乎沒有發生過。 從現在起,不會只有企業者或媒體人士講話而已。這件事代表一種大的社會變化。」

當時武內報導部長也說其報社也正在思考「新石卷市」的方向問題,而想先聽市民的見解才用社論方式提出報社的建議。可是原則上武內報導部長指出:「我們不可能回復地震與津波破壞的過去,石卷市必須與天然與海共存。 我們應該放棄舊的思維,而要以政府復興計畫和一般民眾的見解為基礎,找出一個新石卷市的可行方向。」

武內報導部長也指出,雖然石卷市的文化傳統和特色不要消失,但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價值要和以前不一樣。

「以前,我們住在這裡,但並沒有注意我們有甚麼寶貴或值得保存的東西,更何況思考我們這一家鄉應該是甚麼樣子。我們現在都被災難造成的損失與我們已經失去的石卷刺激了。」

那就是新聞工作

石卷日日新聞的真實傳奇故事感動了國際新聞界了。IPI美國籍執行長感慨地說道:「那就是新聞工作!」 (「That is journalism!) 」

確實如此。但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是這種journalism還有多大生存空間?

石卷日日新聞的新聞同業可以發揮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的角色,有效地蒐集資料讓無助的災民得到最起碼的消息。不光是靠熱心,而是新聞專業與職業道德。不過,其實專業能力也不夠。各記者在《6枚的壁新聞:石卷日日新聞東日本大震災後七日間的紀錄》一本書裡的陳述,也展現該報發行人的支持與積極參與當了石卷日日新聞記者的靠山。由於發行人自己對石卷地區住民的關心和社會責任,與對新聞工作者的尊重和謙虛的協助,編輯與記者才有條件較安心地在災難中發揮他們的專業。

反觀台灣的新聞媒體的局面,就會擔心在台灣發生災害,媒體會發揮甚麼功能呢? 會不會給我們提供「正確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