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期間,電視媒體往往扮演重要角色,電視不但是候選人的表演舞台,也是選民決定投票意向的資訊來源,採直播形式的電視辯論,更是選民藉以了解候選人的最直接方式。公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指出,有研究指出電視辯論估計會影響3%~5%選票,即使數值有誤差,這也說明了電視辯論多少具有影響選民意向的可能。

全站首選:館長因說「這話」再登央視 雙手刺青慘被打碼 網譏隱形的翅膀 本人看到「禮貌」回應

今(1)日newtalk《開放編輯室-媒改時間》節目中,邀請公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談論總統大選電視辯論與媒體角色。何國華表示,電視辯論起於美國1960年的總統大選,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尼克森及甘迺迪,因這場辯論會逆轉了原本態勢,處於劣勢的甘迺迪因掌握電視語言,在螢幕上年輕有活力的形象呈現,成功擄獲選民的心。

何國華表示,有研究指出電視辯論估計會影響3%~5%選票,即使數值有誤差,這也說明了電視辯論多少具有影響選民意向的可能,尤其是對於游移不定的中間選民,而對那些態度明確的選民,電視辯論會則會加強其原本立場。

除了可以替候選人拉抬聲勢,電視辯論是否也有扭曲意見表達的可能?何國華認為,辯論會除了前言和結語可做較完整論述,交叉辯論由於時間較短且要回擊對手的尖銳提問,容易使辯論流於情緒化。

何國華表示,總的而言,電視辯論正面功能仍大於負面,觀眾可以透過電視看到直接了解候選人的論述而達到政治的間接參與,但電視辯論終究是個秀,候選人必須善加利用電視語言,才能贏得螢光幕前的選民支持。

何國華也提到,1992年,美國電視辯論的型式開始改變,加入公民提問環節,具有直接民主的重大意義,人民可透過辯論會直接向總統候選人表達切身關心的議題。再者,公民直接提問的審議式對話,是在電視這個公共領域裡進行的公開、理性的平等溝通。

何國華說,網路時代,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CNN跟youtube合作開展公民提問,人民除了是選民,也具有公民記者、公民社群等多重角色。對候選人而言,網路可以充分向外界告知資訊,沒有篇幅限制,也可以藉由雙向互動特性得知選民向心力,掌握選情。他認為,網際網路跟選民的緊密性,往往超過我們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