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發現,受刑人自殺的高風險族群,也容易被忽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今(7)日呼籲,將全人照護的人文關懷融入監所管理,讓受刑人回到社會後,也能透過自我心理健康管理,減少後續可能造成的傷害和遺憾。

自殺防治中心在今天邀請到法務部矯正署矯正醫療組毒品戒治科技正黃嘉璣、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精神科主任黃敏偉、台北醫學大學公衛所呂淑妤副教授等學者專家,分享矯正機構心理衛生促進之相關經驗,同時發表「矯正機構與自殺防治」手冊,作為推動自殺防治之參考。

黃嘉璣表示,受刑人確實是最容易被污名化及忽略的一群人,矯正署自2006年起即積極將完整精神醫療團隊納入戒治過程,從去年起更與衛生署合作,進行矯正機關醫療改善計畫,此外,未來也將與國民健康局合作,以促進矯正機構工作人員的健康。

黃敏偉指出,國內約有1/5的在監收容人有輕度以上的情緒困擾,需要心理衛生服務,期待未來受刑人納入健保體系後,對受刑人的身心健康能有更完整的照顧。

李明濱指出,矯正機構之自殺防治是很重要的的議題,WHO研究發現,受刑人屬於有較高自殺風險的族群,其中,審判尚未定讞遭拘留之收容人,其自殺企圖率約為一般人之7.5倍;而判刑之受刑人中,以男性而言,其自殺企圖率則為外部一般男性的6倍;此外,WHO的研究也發現,這些受刑人在出獄後,其自殺率仍較一般人為高。

呂淑妤表示,在感染HIV之男性在監受刑人中,有嚴重情緒困擾者,其自殺意念之危險比約為無情緒困擾者的25倍,而情緒困擾程度也有性別上的差異;在青少年收容人中,女性有重度情緒困擾者,約為男性的5倍。研究還發現,青少年收容人之精神症狀盛行率為42%、男性感染愛滋之在監收容人則為46%,皆高出一般社區民眾的8.8%,應加強關懷。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說,大多數的受刑人終將回到社會,如果他們能健康的回到社會,就不會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

此外,適逢3月8日國際婦女節前夕,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廖士程醫師舉研究指出,女性憂鬱、焦慮症約是男性兩倍以上,呼籲社會多重視女性心理健康相關議題。

自殺防治中心強調,掌握三「撇步」,人人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一問」: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二應」:適當回應與支持陪伴;「三轉介」:資源轉介與持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