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引發各界討論,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也都紛紛提出自身經驗和意見,專業心理諮商師高育仁表示,其實有人類就有霸凌,弱肉強食是人性之一,台灣的情況尤以中小學最普遍,他推估一半以上的學生有此經驗,他建議對於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心理應多做認識。

新頭殼「幸福報報-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專業心理諮商師高育仁分析校園霸凌問題。高育仁表示,現在民眾已經普遍認知到,曾經被欺負的人,有非常大的機率成為施暴者。高育仁認為這是人性,被欺負者的情緒需要發洩出口,比如一個幼稚園的孩童在家中遭到家長打罵,很可能就會對寵物或是幼稚園中的弱小同儕施暴。

高育仁說:「這是心理學中的行為論:如何被對待就如何對待他人。如果沒有經過諮商輔導,以後孩子也會變成打罵小孩的父母親,形成可怕循環。」

在台灣的教育文化中,篤信「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廣泛民意也贊成如果孩子犯錯,就可以適當體罰。然而高育仁說,在高度發展國家是絕對反對體罰,因為學習中的孩子本來就有犯錯權利,應循循善誘,以暴制暴處理問題的教育方式並不妥切。

被霸凌的孩子需要自己家庭的協助,不過高育仁以自己擔任校園輔導老師的經驗指出,常有孩子反應在校園被欺負之後,家長會逃避問題,而無法即時回應、幫助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隱瞞問題或沉默,卻持續擴大傷害。

高育仁表示,因此家長必須重視校園霸凌問題,適度給予藉機教育、積極處理,但非直接介入施予壓力,應鼓勵孩子自己面對解決後續問題,但如果已造成身體傷害,家長就必須明快處理。

霸凌新聞傳出後,民間團體曾建議建立學校支持系統,由心理輔導及社工專業進入,高育仁補充也該重新思考學校機制,像是:找教官、警察來鎮壓、監視,是加重權威,「以一物剋一物」,這並非教育的本質所在,應增加輔導老師員額,重視其專業,並延伸關注家庭支持基礎。

他認為,心理輔導或陪伴的過程需要時間、心力投入,但才是學校職責以及根本處理之道;家庭關係的疏離要有更多情感連結和傾聽機會,需要政策、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