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陳右儒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陳右儒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霸凌何解?  專家:重視校園支持系統

    新聞 霸凌何解? 專家:重視校園支持系統

    2011.02.17 | 19:24

    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引發各界討論,不同年齡層的民眾也都紛紛提出自身經驗和意見,專業心理諮商師高育仁表示,其實有人類就有霸凌,弱肉強食是人性之一,台灣的情況尤以中小學最普遍,他推估一半以上的學生有此經驗,他建議對於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心理應多做認識。 新頭殼「幸福報報-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專業心理諮商師高育仁分析校園霸凌問題。高育仁表示,現在民眾已經普遍認知到,曾經被欺負的人,有非常大的機率成為施暴者。高育仁認為這是人性,被欺負者的情緒需要發洩出口,比如一個幼稚園的孩童在家中遭到家長打罵,很可能就會對寵物或是幼稚園中的弱小同儕施暴。 高育仁說:「這是心理學中的行為論:如何被對待就如何對待他人。如果沒有經過諮商輔導,以後孩子也會變成打罵小孩的父母親,形成可怕循環。」 在台灣的教育文化中,篤信「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廣泛民意也贊成如果孩子犯錯,就可以適當體罰。然而高育仁說,在高度發展國家是絕對反對體罰,因為學習中的孩子本來就有犯錯權利,應循循善誘,以暴制暴處理問題的教育方式並不妥切。 被霸凌的孩子需要自己家庭的協助,不過高育仁以自己擔任校園輔導老師的經驗指出,常有孩子反應在校園被欺負之後,家長會逃避問題,而無法即時回應、幫助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會隱瞞問題或沉默,卻持續擴大傷害。 高育仁表示,因此家長必須重視校園霸凌問題,適度給予藉機教育、積極處理,但非直接介入施予壓力,應鼓勵孩子自己面對解決後續問題,但如果已造成身體傷害,家長就必須明快處理。 霸凌新聞傳出後,民間團體曾建議建立學校支持系統,由心理輔導及社工專業進入,高育仁補充也該重新思考學校機制,像是:找教官、警察來鎮壓、監視,是加重權威,「以一物剋一物」,這並非教育的本質所在,應增加輔導老師員額,重視其專業,並延伸關注家庭支持基礎。 他認為,心理輔導或陪伴的過程需要時間、心力投入,但才是學校職責以及根本處理之道;家庭關係的疏離要有更多情感連結和傾聽機會,需要政策、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 處處電磁波  自保之道距離為上

    新聞 處處電磁波 自保之道距離為上

    2011.02.11 | 18:18

    現代生活幾乎不能沒有電子產品,身處都會尤其處處電磁波,家電和電子產品帶來便利,也隱含健康危機,輕者頭痛腦脹、重者甚至致癌。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北區辦公室主任粘麗玉於「全民新動力」網路節目中測試手機、筆記型電腦的電磁波釋放結果,提醒民眾留意生活周遭容易忽略的高電磁波風險,以保持安全使用距離為最重要訣竅。 因為家電產品的便利性,一般家庭已經不可或缺。然而會危害人體的電磁波看不到、摸不著,像是主婦們成天圍繞著廚房家電,就暴露在高度的危險之中。「微波爐的高電磁波是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像是抽油煙機的電磁波就很少人注意。」粘麗玉以自己的母親角色舉例,「在我家,一點頭痛我就會很小心留意屋子裡的電磁波狀況。」 粘麗玉說,電器產品的功率越強、電磁波也就越高,電磁波的種類分為射頻和極低頻,兩者標準不同,同時有這兩種電磁波的電器也很多,而台灣政府的電磁波安全值標準又較國外寬鬆不少,國內外標準差異可達數10倍之高,民眾使用電器要特別注意。 粘麗玉於節目現場以儀器測試筆記型電腦及手機的電磁波,結果顯示:開機的筆電極低頻電磁波約是1至4毫高斯(mG),越接近電池部位電磁波越高;至於手機於待機狀態中時為1毫高斯,但在來電狀態中會在短時間內達到100毫高斯。粘麗玉也補充說,連家中常見的電扇,在扇葉後馬達的部位也會超過140毫高斯,使用中時不可不慎。 生活中容易忽略的高電磁波電器還有延長線、IP分享器、床頭音響、電子書等,又容易被放置在人體近距離之處。粘麗玉建議,最有效的電磁波危害避免方式,就是保持安全距離,不要待在充電中、使用中的電器旁邊,使用電器煮熟食物後就關閉電源等。 粘麗玉說,「像是便利超商的微波爐,都普遍距離人體太近,店員又是長時間接觸,自身的健康就要很注意。」出門在外連搭乘高鐵時都有高電磁波,建議多多運用防電磁波圍巾等產品,也養成手機和電腦遠離床頭的好習慣。 至於居所有距離高壓電塔、變電所太近的疑慮,粘麗玉呼籲國家和相關單位要負起責任、做好防護工作,不要讓居民生活在危險環境之中。
  • 掌握樂齡新生活  不一樣的後退休時代

    新聞 掌握樂齡新生活 不一樣的後退休時代

    2011.01.20 | 20:00

    在台灣各地的社區大學中,常見志工隊、志工社的組成,投身校務及班級經營協力,也熱情參與社區活動,為人手精簡的社區大學提供堅強的後援支持。北投社區大學志工社前社長馮濟民建議,退休者應早點投入志工,學習早點忘記過去才能放下身段,這種只問助人付出的志工模式,才能讓退休者不會孤立於社會之外。 「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北投社區大學志工社前社長馮濟民以及萬華社區大學志工社社長淡經天一同分享由學員身份開始、投入社大志工服務五六年來的心得。最不容易的是,馮濟民與淡經天都已高齡7、80歲,仍然學習、服務不輟,並視志工服務為終身職志。 馮濟民人稱馮將軍,高階軍官退伍後,10年前一個偶然機會受到多樣化課程吸引、而成為社大學生,選修瑜伽氣功課程幫助了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也因為唱歌興趣加入合唱團,他還上電腦課,80歲了,能夠做powerpoint簡報檔為自己在社大開設的國防講座備課,還會剪輯youtube影片,真正是活到老、學到老。 馮濟民接受社大校長邀請,參與志工社章程的建構,更接手三年社長職務。他持續且積極參與各種志工訓練,包括工作坊、領導培訓課程等,他因軍旅生涯經驗,力行任務身先士卒的投入,包括近日參與北投社大校舍的整修,因為付出,他肯定了退休後的自我。 淡經天說自己進入社大也是「美麗的錯誤」,早年的跑海人生覺得虧欠了家庭和孩子,經兒子鼓勵要「腦袋更新」,於是到了萬華社大當學生,因為攝影的興趣進一步選修photoshop等電腦影像處理課程。當時萬華社大的志工社同樣缺乏規範章程,淡經天向學校提出經營理念、逐漸形成團隊,如今萬華社大志工隊規律出勤服務人數已經成長到53人。 其實淡經天自己飽受病痛折磨,白內障和癌症都還在持續接受治療,但是他沒有放棄學習和服務。以往職場上的慣性態度在加入志工後調整心態,能夠放下身段,學習重新檢視人際關係,成功建立了團隊合作關係和默契。他帶領志工隊認養安養院,從事老人文康服務,與老人們建立家人般的情感,甚至參與往生者的告別式,從真正的關懷付出中重建與社區的關係。 馮濟民說,退休以前其實沒有規劃,進了社大當學生才知道學海無涯,他建議網友們在未退休前就培養嗜好、並且早點投入志工,「早點忘記過去才能放下身段,不限工作類型只問助人付出,退休了也不要孤立於社會之外,我為人人即是人人為我。」淡經天也說自己灑脫看待身體的病痛和未來命運,正因人世不易,所以更要把握時間,找到樂趣,並發展成助人成就,無論年紀,皆能掌握自己的樂齡生活。
  • 退休人生走新路  社大志工真充實

    新聞 退休人生走新路 社大志工真充實

    2011.01.13 | 11:25

    台灣人口健康條件提升、高齡化社會已然來臨,退休人口不斷增加,各種針對後退休世代發展的產業也陸續興起。然而看似選擇眾多的退休生活,仍有很多人在人生新階段開始之際感到無所適從。社區大學快樂學習及志工服務的王勝欽及蔡英在「全民新動力」節目現身說法,兩人異口同聲表示「退休更需要生涯規劃!」 退休生活主要特點有三:休閒的時間增多、經濟收入減少以及社會關係的改變,許多人無力因應,反而影響後半輩子的生活品質。「全民新動力」節目特別邀請王勝欽及蔡英以自身經驗提供退休族建議。「退休更需要生涯規劃!」兩人異口同聲表示。從學生時代、到職場打拼,如今兩位都是退休人士,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進入社區大學,開啟了終身學習之路,並且運用工作經驗轉化為志工服務動能,在社區及社大擔任志工奉獻己力。 王勝欽目前為松山社區大學志工社顧問,10年前決定提前退休,除了思考經濟問題,他也發現在職場30年中的養成習慣,因為環境改變、競爭壓力消失、生活步驟調整等,受到了衝擊。所幸王勝欽清楚要求自己必須持續的學習及服務,退休的第2年,住家附近成立了松山社區大學,開始了他所謂「美好的生活」。 王勝欽說,社區大學提供他結合學習與服務的最佳平台,成為學員與志工以後,選修理財、太極拳、二胡和書法等課程,兼顧充電規劃和性情陶冶功能。也因為職場經驗,被社大主動發掘,委以組織志工社團重任。 雖然志工服務非王勝欽的專長領域,但因職場工作所長,很快找出組織邏輯、組成社團,他將松山社大志工社定位為於社區的志工社,成功獲得志工成員和社區認同,如今穩定成長。王勝欽說:「我覺得自己被需要、有能力,也滿足了對自己的期待。」現在,他還充滿活力與責任感,投入基隆河河川巡守志工工作,不畏天氣狀況持續參與採樣和紀錄河川狀態。 新竹婦女社區大學志工社社長蔡英自國小校長崗位退休,退休前即開始思考退休規劃,她也要求自己持續擔任志工和終身學習。加入婦女社大以後,蔡英選修日語、太極拳、古道探索等課程,同樣也因為學校行政工作經驗、協助社大組織志工社,熱心投入學校及社區活動支援,並曾承辦全國社區大學志工大會。 蔡英活力滿滿,也影響了原本內向的先生在退休後一起成為社大同學和志工行列,兩人的共同話題也變多了。蔡英說:「我感覺很滿足,人生非常充實,很感謝人生的安排。」 退休人士可以因為「被需要」感,增加幸福感與自信,王勝欽和蔡英都認為擔任志工是非常值得鼓勵退休後投入的領域,甚至拓展生命視野。「以往因為職場生活,時間和交友範圍都受限,投入社大志工後,同學、同伴就是你的鄰居,大家一起把學校視為資產,這塊園地就會越來越好。」王勝欽說:「我獲得了『生活、生夥、生豁』,有充實生活、好夥伴和豁達的人生態度。」蔡英也說:「社區大學還讓我有不同年齡層的新朋友,不會與社會脫節。」 從求學、職場到退休,其實退休生活是最能夠自主發揮的一段。王勝欽和蔡英都是不想從社大畢業的學生和志工,他們鼓勵退休人士投入學習和付出,不因退休改變造成的徬徨影響身心健康,扭轉台灣「生活是為了工作」的過勞狀況,在退休生活中重新讓自己自由,並且發揮更多生命價值。
  • 姊姊妹妹站起來  新移民自主發聲

    新聞 姊姊妹妹站起來 新移民自主發聲

    2011.01.10 | 18:05

    地球村已然形成,在台灣,大量外籍配偶因異國婚姻生根、大眾也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多數人並不曾認真想像過外籍配偶遠嫁台灣之後的生活處境,包括語言、文化、習俗等,或許都會是她們生活中的困境。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南洋台灣姊妹會是專業投身新移民服務及倡議工作的NGO組織,「全民新動力」網路節目邀請南洋台灣姊妹會北部辦公室主任吳佳臻,暢談南洋台灣姊妹會在推動關心新移民女姓議題的重要歷程。 吳佳臻分享,南洋台灣姊妹會的緣起是1995年,夏曉鵑老師在美濃接觸許多當地的外籍媳婦,發現她們在客家庄中的生活大致無礙,但是離開了社區就有很多困難,例如跑銀行、與孩子的學校接觸等,於是與當地民間團體合作,辦理外籍新娘識字班,希望透過中文學習,使外籍配偶擁有自己跟外界溝通的能力。不過吳佳臻也強調,今天已經不再使用「外籍新娘」這具有歧視意味的用詞。 吳佳臻說,新移民姊妹常被期待一種多元但困難的複合身份,大大超過了母親、勞工、家庭主婦、照顧者等等功能,卻少有機會表達自我;學習中文是一個培力的過程,幫助新移民自力處理生活事務,並且能夠適時表達自己的需要。之後南洋姊妹會繼續在02、03年,於板橋、永和社大開設中文班。 以社區大學平台開始新移民輔導工作,常遭到新移民家庭反對阻力,吳佳臻說,姊妹們很需要家人的支持,有了運用中文的能力,經過培訓,她們其實是我們台灣重要的人力資源;可以有非常不凡的表現,如當上東南亞文化推廣講師、翻譯人員等,這些母國文化背景和外語能力,在多元族群的台灣社會其實是個優勢,南洋台灣姊妹會一直很希望姊妹們的社區與家人可以看到這個願景和未來的重要性。 近日,南洋台灣姊妹會由侯孝賢導演概念指導,新移民姊妹們及台籍志工拍攝完成《姊妹,賣冬瓜!》紀錄片,從拍攝、剪輯到姊妹們演唱母國歌曲、改編歌詞配音等後製工作一手包辦。吳佳臻說,紀錄片整理了組織過去努力的歷程、也希望讓更多人、包括更多新移民她們的台灣家人看到,新移民可以是積極的社會參與者,可以自己站出來爭取權利,甚至可鼓勵更多的台灣人,反思自己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如今,南洋台灣姊妹會持續致力於倡議和相關修法行動,「這很漫長、但是很重要,這是解決一些上游的問題」,吳佳臻說明例如台灣特殊的國際關係、與部份國家的承認問題,導致有些新移民來台多年卻無法取得身份證,生活上大有不便;或是婚姻關係一結束就必須離開台灣,遠嫁多年卻無法完全安定,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的支持。 「即使女權意識高張,但是好像女權到了新移民姊妹,就可以被忽略。她們不是要求超過的東西,而是被平等的對待。」吳佳臻說起台灣人對新移民的刻板印象:「罪犯化、非常弱勢、是家暴受害者、無私奉獻到底才獲得認同、膚淺的異國情調,如在潑水節之類活動時才被看見。」她建議關心新移民議題可行的參與:參與姊妹會或新移民中心志工,姊妹會的紀錄片即將展開巡迴播映和座談,也有劇團演出,都可以是捐款、實際支持的管道。 「新移民不是需要施捨或憐憫,希望大家給予的是成長空間和被平等對待的機會。我接觸的姊妹們即使在異鄉遭逢困境,對自己的生命仍然充滿勇氣,從她們身上我感受到很多力量。」 關於南洋台灣姊妹會的活動,可上Blog(http://tasat.blogspot.com/)查詢,目前《姊妹,賣冬瓜!》紀錄片也接受10人以上、備有放映器材的社區跟學校邀請公播及座談,DVD商品預計明年上市。
  • 10大POWER公民陳德鴻:因濕地而幸福

    新聞 10大POWER公民陳德鴻:因濕地而幸福

    2010.12.10 | 14:52

    一襲圖騰頭巾、鮮色防風外套,在多所社區大學及荒野保護協會推動溼地保育課程的陳德鴻,總是充滿著高度的行動力和對生態教育的熱情,專職投入台灣溼地保育工作已經多年,半路出家卻一頭栽進,長年付出使他因對自然生態及公民參與行動貢獻獲得今年度10大POWER公民獎,在「全民新動力」網路節目中,陳德鴻也與網友們一同分享這一路來的心路歷程。 原本主修雕塑美術,陳德鴻特別受到自然中美學的吸引,曾大量累積攝影紀錄台灣自然生態之美。在某次機緣之下,得知宜蘭擁有許多珍貴的水生植物物種的雙連埤濕地已成私人資產、且地主欲開發為有垂釣等休憩功能,還放養家禽、吳郭魚等外來種,將造成這個重要的濕地環境的嚴重破壞,於是集合眾人之力擋下、搶救、移植關鍵水生植物,雖然至今尚未完全恢復雙連埤的原始生態樣貌,卻也使雙連埤溼地得以保留成為公共自然資源。 經過此搶救過程,深感濕地保育重要性的陳德鴻開始投入台灣溼地的保育工作,不斷宣導溼地作為「生命網絡的啟動者」的重要。「因為人為的開發過度,使原本不被利用建設的溼地也開始被破壞,」陳德鴻說,「但是溼地是許多物種維生之處,例如螢火蟲羽化前結蛹就需要溼地的環境、定期來訪的候鳥也需要溼地作為長途遷徙、補充能量的棲地。」 進入社區大學開課後,陳德鴻結合學員、結合志工夥伴,共同成為守護台灣溼地的實踐力量。他希望提高學員對生態的敏銳度,超越一般被動訊息和媒體的觀點,意識到生活周遭的議題都與未來生活關係密切。「現代人擁有一個溼地是幸福的」,他帶著學員參與士林社大溼地園區、陽明山夢幻湖等地的維護實作,堅持學員必須「從知道到落實」、走出教室去實踐,不管是清理外來種或是導覽解說,他希望學員體會到自身投入實踐的使命意義與幸福感。 現場陳德鴻也回應網友提問,他說身為溼地環保工作者,必須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簡單,遇上工作的瓶頸也積極充電,「最重要的回饋是看見環境確實改善了」,這其中也包括學員、志工們越發積極的投入,「知道越多,就越不能抽身離開」,這就是陳德鴻不斷強調的實踐的重要性。 現在陳德鴻也開始帶領小學生投入,自小培養向大自然學習以及環境保護的概念,並持續在士林、新莊、中壢等社區大學以及荒野保護協會開課。因為興趣和熱忱投入,陳德鴻動手去做,維持謙卑、不斷學習的姿態感動了很多人,讓更多人加入溼地保育的工作。
  • 面對極端氣候  水利署長:台灣準備好了

    新聞 面對極端氣候 水利署長:台灣準備好了

    2010.12.01 | 01:44

    極端氣候現象加劇,導致許多災害發生的規模與頻率逐年提高,造成人民的生命及財產損失。「全民新動力」節目邀請水利署長楊偉甫,暢談政府單位在水利專業及避災工作上的相關因應政策,並從當務之急的防災教育宣導談及平時民眾可從生活中共同努力的方法。 水利署掌管全國水利事業,楊偉甫說,目前全國自來水的普及率達到92%以上,並持續關注仍缺水的地區;就如98年莫拉克風災發生之前,原本還在準備防範當年秋冬乾旱的可能,最終面臨的卻是瞬間大雨的嚴重傷害。 「極端氣候是一個長時間軸的發展,但這幾年許多重大事件證明在台灣是特別敏感而劇烈,台灣面對的情況尤其艱鉅。」楊署長說,於是防止水災的部份也是水利署目前積極處理的工作,目前水利署結合縣市政府,針對過去水利措施如何因應未來的氣候變化觀察、改進;比如在河道邊保留更大的空間、使平時是親水地點,汛期來臨時也可容納增加水量,兼具保水功能等。 目前水利署大力推動社區防災意識的提高和行動準備,楊偉甫認為平常累積的防災常識和演練,可以幫助民眾面對下一次災害狀況來襲時的避災挑戰;政府也提供相關的資訊,如這次梅姬颱風降雨集中在蘇澳地區,跟其他地區頗有落差,政府必須不斷地蒐集統計,納入水利署防災地圖中,可供民眾作為居住地的安全評估參考。 楊偉甫也分享了與國外交流的經驗,如荷蘭因為國土低窪,海平面上升為影響廣大臨海產業的當頭問題,由荷蘭政府跨部會研究出行動方案,在人類無法抵擋大自然改變力量之際,國家尚能保護人民生命與經濟事業。 政府將於明年進行組織再造,水利署與環保署、林務局、水保局、內政部營建署、地質調查署將共同納入環境資源部,使防災計畫工作得以更全面。水利署同時強調長期節水習慣的養成、鼓勵使用節能產品、開發產業用水再利用方法等,也徵求民眾成為防汛、保水、珍水的志工,期望政府與民間成為行動夥伴關係,共同面對家園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