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近萬人為反對國光石化走上街頭,除了是近年來環境運動中規模最大的集結,也為蘇花改通過後士氣低落的北部環保團體打了一劑強心針,讓他們得以暫時忘卻蘇花改的失敗。只是,蘇花改並未消失,反國光遊行剛好提醒他們,真正的戰場並不在環保署的會議室,而是在街頭,在那些環保前輩曾經狂飆的所在。

最近有人談起「署外決戰」的概念,亦即在環保署環評大會之外,以群眾運動的方式阻擋重大開發案。這種提法當然批評了近年環保團體的活動範圍逐漸限縮在環評會議室的現象,企圖讓大家重新看見環境議題的「政治」面向。

當社會已經普遍把環評當作重大開發案的最後審判者時,大家卻都遺忘了,當年六輕在宜蘭、杜邦在鹿港所踢到鐵板,是一群群憤怒上街的鄉民、一波波在街頭狂奔的激烈抗爭,可絕對不是那個當年還都尚未立法完成的環境影響評估。

回頭檢視反國光石化大遊行的組成份子,近萬人的隊伍中,除了環保團體透過既有網絡所動員出來的朋友,也來了不少上網看到相關訊息而自發參與的一般公民,兩者加總的數量應該可比兩年前最後一次的抗暖化大遊行,勉強及格。

不過遊行更大部分的參與者,卻是一早就坐遊覽車上來台北的雲彰鄉親,這群長相和年紀與眾不同的農漁民才是這次遊行隊伍的主力。近百台遊覽車讓雲林、彰化的鄉親顯得聲勢浩大,帶頭的都是地方民代及政治人物,例如雲林縣長蘇治芬、前彰化縣長翁金珠、雲林立委劉建國等。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11月1日北上要求「一條平安回家的路」的花蓮鄉親就這個陣仗,那次也是由花蓮大家長傅崑萁親自帶隊,長驅直入挺進行政院和環保署。兩者的差別在於,雲彰鄉親要求停止重大開發,傅縣長則要求開發案盡速通過並動工。

農家都知道,當稻田成熟時成群的麻雀也會隨之出現,所以收割一定要快,以免數月的心血被麻雀吞食殆盡。就像麻雀永遠出現在成熟的稻田,投機的政治人物也往往現身於群眾場合,伺機進場接收已經集結完成的社會力量,進而轉變成自己的政治籌碼,「收割」就是形容這種行為最貼切的形容詞。

有些麻雀善長在稻田旁伺機而動,有些則是乾脆自己當起農夫。花蓮縣長傅崑萁善用蘇花公路坍方事件,成功動員長期耕耘的基層實力,在中央政府面前展現不凡的氣勢,也使環保團體當下莫敢攖其鋒。這就是當農夫的好處。

反觀環保團體,反國光遊行的動員雖然不俗,但大部分參與者是環保團體碰觸不到的地方民眾,這群人只有地方政治人物有能力動員。換句話說,不下田的環保團體是一點都沒辦法享用的。

開發案到底做不做,關鍵絕對不在於環評的通過與否,過去反六輕、反杜邦的時代是如此,如今反國光、反蘇花改的今天也依然這樣。傅崑萁就是深知這個道理,所以自己當起農夫,耕耘他的地方民意之田,反國光、反蘇花改的環保團體呢?是要讓稻田裡的穀粒被虎視眈眈的政客蠶食殆盡,還是腳踏實地將理念和訴求傳達給群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