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的電影《父後七日》將上映,導演王育麟表示,父後七日不只是「台版送行者」而已。他舉例,就像道士在葬禮儀式中所誦唸的咒語和台詞都讓他感覺到很美很動人,「而這些就是台灣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獨有文化」。

這一部改編自「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的國片《父後七日》,雖然明(26)日早場才上映,但卻已經「未演先轟動」,不論是在國內外,這部笑中帶淚的電影都已經受到各方矚目。

而今天兩位導演王育麟和劉梓潔也接受newtalk「開放編輯室」節目的訪問,和網友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以及影片帶來的感動。

導演王育麟說,他希望能夠將嚴肅的葬禮,用輕鬆、調侃的態度來表現在影片上,但也不只是全然搞笑,影片中也把台灣的殯葬文化完整呈現,將這些自古流傳下來的儀式紀錄下來。

他也表示,雖然他本身是基督教徒,但他完全沒有任何對道教儀式不敬或是批評的態度。王育麟說,他認為那些道士在葬禮儀式中所誦唸的咒語和台詞都是很美很動人的,「這代表台灣的文化,希望可以藉由這部影片讓更多人可以了解」。

身兼原著作者,也同為本片導演的劉梓潔則指出,她以黑色幽默的方法描寫影片內容,就是希望原來沉重的生死議題不要那麼悲傷和外顯,而是真正的發自內心,才能夠「慢慢地沉澱到心中去,才能夠逐漸包容整個悲傷的葬禮儀式」。

劉梓潔也舉出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她說家人對於她將父親過世的經歷寫成散文,甚至現在拍成了電影,家人都認為這是很光榮的事情。

她笑著說,甚至有一次,一位媽媽的好朋友來恭喜電影消息又見報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的說:「是不該這樣講啦,但是我覺得妳老公過世得很值得」,雖然鄉下人看似很傳統保守,但他們其實有一種很另類的幽默和樂觀,來看待生死的議題。

劉梓潔說,因為鄉下的長輩們已經看多了這些人情世故,所以當他們看見這種以不同方式闡釋葬禮的電影就會覺得耳目一新,並且也會覺得很特別,很有趣,然後產生另外一種對於死亡的思維。

兩人共執導演筒,配合上有沒有意見不合的問題?,他們搞笑的表示,「不會有誰來喊Action的問題,因為我們都交由副導來喊」。兩位導演也共同希望,除了將有趣的、描寫人情世故的幽默傳達給觀眾之外,也希望觀眾都能夠得到心靈的慰藉,藉由這種感動將台灣電影行銷世界,並且產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