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3月26日,南韓軍艦「天安艦」遭到不明魚雷炸毀後,國際社會擔心這起疑似北韓犯下的攻擊事件,恐將掀起朝鮮半島的戰事,甚至捲入南韓與北韓各自的軍事盟邦。在最近公佈了國際調查報告後,儘管北韓否認,但國際社會幾乎完全認定那發魚雷是來自北韓的潛艦。

 

在這種認知下,南韓總統李明博表示若北韓再一次侵犯南韓,南韓政府將會立即啟動自我防衛權力,且南韓不會再容忍北韓的挑釁,而會維持積極赫阻政策,切斷北韓艦艇進入南韓海域,切斷與北韓的貿易。北韓也不甘示弱,旋即斷絕與南韓的所有關係,驅逐開城工業區的南韓人,禁止飛機船艦進入北韓領空和領海,北韓領袖金正日更下令部隊備戰。南北韓處理的作法讓國際社會擔心戰爭一觸即發。

 

在許多的分析與猜測之外,或許我們可以使用政治學家在研究幾百年的戰爭後,理出戰爭發生的重要條件,去檢視南北韓開戰的可能性究竟高不高。Stephen Van Evera的著作「戰爭之因」(Causes of War)是研究戰爭發生原因的重要著作,他提出五個最重要的論述,認為戰爭這五個條件之下,發生的機率比較高。若朝鮮半島開戰,北韓是較為可能的發動者,因此以下分析的對象為北韓。

 

首先,當國家對於戰爭的結果有過於樂觀的評估,戰爭發生的機率會增加。在南北韓的案例中,除了北韓處在美國、日本、南韓強大的軍力環伺之外,一旦開戰,中國不見得願意冒風險與美、日、韓開戰,這可從中國在聯合國中對制裁伊朗與北韓的態度比以前軟化而窺知。在這樣的條件下,要在戰爭中獲勝的機率並不高。若北韓有正確的、理性的評估,對開戰的結果應該有較悲觀的評估,因此會降低北韓對南韓開戰的機率;反之,若對戰爭結果有過於樂觀到近乎不理性的程度,則會增加南韓開戰的可能性。

 

第二,當戰爭對首先發動的一方較為有利的話,戰爭發生的機率會增加,這裡的利益指的是較低的軍事成本或更優渥的回報。在朝鮮半島中,北韓首先發動戰爭能取得的利益不高,除非北韓擁有更強的軍力或使用核子武器快速殲滅南韓,或南韓擁有北韓亟需要的資源,才能促使北韓進攻。但核武是北韓最終保住金家政權的赫阻神主牌,北韓妄用的機率不高,且南韓沒有什麼資源是無法替代且北韓垂涎的,因此北韓先發動戰爭的好處並不高,因此會降低北韓對南韓開戰的機率。

 

第三,當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時,戰爭發生的機率會增加,對於實力將快速隕落的國家來說,為了擔心往後無力贏得戰爭,會傾向在隕落前發動戰爭。就朝鮮半島的局勢來看,北韓在遭受國際制裁,且主要援助國中國、南韓與日本開始加入封鎖北韓的行列後,北韓除了軍事力量之外,各方面的實力均十分虛弱,若平壤的獨裁政權意識到其實力越來越無法嚇唬外國的話,會增加鋌而走險發動戰爭的機率。就這一點來看,北韓是有可能因擔心日後隕落而對南韓開戰。

 

第四,若國家擁有足夠的資源(工業與天然資源),則會增加開戰的機率,因為開戰國可以擁有足夠資源,去保護或掠奪更多資源。北韓國內本身沒有足夠的天然資源,且一旦開戰,若沒有像韓戰時取得中國與蘇聯的、或近來取得南韓、日本、美國的援助,北韓沒有太多的實力可以支撐長久的戰爭,因此也不太可能擁有足夠的力量,透過戰爭去搜刮本身天然資源也不豐沛的南韓。因此,在這一點上來看,北韓對南韓開戰的機率不高。

 

最後一點,當戰爭可以輕鬆獲勝的話,則會增加發動戰爭的機率。若北韓發動戰爭的話,平壤能輕易獲勝嗎?除非北韓可以一次用核武殲滅南韓、日本、美國、乃至於整個世界,否則即便在戰爭中,贏得不太可能來臨的勝利,其他親西方的勢力,甚至中國都有可能在戰爭中或之後出面動用武力制止,因此朝鮮半島戰爭對北韓來說,絕對不會是能夠輕鬆獲勝的戰爭,因此這會降低平壤對首爾開戰的機率。

 

由上面簡單分析了發動戰爭的五個要點可以窺知,支持朝鮮半島發動戰爭的條件既不多又不濃,就歷史上的經驗來看,除非平壤這個獨裁政權對於戰爭有過於樂觀的錯誤認知與評估,且面臨到政權即將滅亡的威脅之下,才有可能鋌而走險開戰。因此,朝鮮半島開戰雖然有可能,但發生的機率並不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