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全球浪潮正進入深水區,但台灣企業似乎仍徘徊在岸邊觀望。生成式AI爆發已超過兩年,全球各大產業正掀起新一輪的智能轉型浪潮,從美國的製造自動化、歐洲的智慧治理,到日本跟韓國推動AI融入企業決策,AI正在成為全球企業重塑競爭力的核心。不過根據2025年初「台灣產業AI化大調查」結果,仍有近七成台灣企業無法跨越AI應用的門檻。這顯示多數企業仍停留在認知跟試驗階段,距離真正落地仍有結構性的落差。
調查指出,了解AI的企業比例雖已上升至31.7%,但能實際導入AI或擴大應用的比例幾乎沒有明顯成長。換句話說,企業普遍知道AI很重要,卻無法讓AI真正運作。根據進一步分析,超過68.8%的台灣企業仍停留在了解AI的階段,這個現象揭示的不只是技術導入的困難,更深層反映出台灣企業在決策文化、組織結構跟風險態度上的問題。
AI若只是被當成行銷口號,而非營運中樞的一部分,它就無法成為企業生產力的引擎。許多企業在面對AI時採取觀望策略,擔心投入過早導致成本風險,或缺乏內部數據跟人才支撐。不過這種審慎在全球競爭中正逐漸演變成遲疑,而遲疑的代價,就是在AI轉型的賽道上被迫從追隨者退為觀察者。
深入觀察可以發現,台灣企業卡在起跑線的原因並非單一,而是三重結構問題的疊加。第一,是缺乏AI導入策略跟整合架構。許多企業的AI專案屬於個別部門主導,缺乏橫向協作,導致AI應用無法跨部門串聯,也無法形成整體性效益。AI導入的本質是一場組織再設計,若沒有高層主導的全局策略,AI應用往往淪為概念驗證的展示工程,難以真正融入日常營運。
第二,是資料基礎跟治理機制薄弱。AI的運作需要大量乾淨、標準化的資料,但許多企業的資料仍分散在不同系統,格式不一且缺乏共享機制,形成資料孤島。在這種環境下,AI無法進行深度學習,更難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若資料治理體系不完整,AI導入再多,也只能是短期的效率實驗,而非長期的組織智慧。
第三,是AI人才跟組織文化的落差。台灣雖然擁有不錯的工程跟資訊技術基礎,但真正懂AI應用、能將技術轉化為商業策略的人才仍然稀少。更關鍵的是,部分企業文化仍習慣以經驗跟直覺做決策,缺乏數據導向思維。AI導入不只是科技轉換,更是一場文化轉型。當組織對資料透明跟數據決策仍抱持防禦心理,AI便無法發揮應有的效能。
對照國際發展趨勢,美國企業正加速從AI工具化走向AI內建化,讓AI成為決策中樞。日本企業透過AI協作平台推動跨產業共創跟數據共享。韓國更由政府主導,建立AI測試場域跟標準化規範,協助企業降低導入成本。相較之下,台灣的AI生態仍分散在個別企業內部,缺乏跨界整合的動能。
台灣若要擺脫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必須從三個方向補強。
第一,由領導層主導AI轉型。企業高層必須親自制定AI願景,明確規劃投資方向,讓AI成為組織策略的一部分,而非短期專案。
第二,建立資料治理跟標準化制度。政府跟產業應共同推動跨部門資料整合與開放平台,打造AI得以運作的數據基礎。
第三,推動AI人才再培訓跟文化革新。AI轉型不只是工程師的任務,更是每一位管理者與決策者的責任。唯有讓組織全體具備AI思維,企業才能真正邁向智能化。
AI的浪潮不會等待觀望者。當全球企業正進入AI重構期,台灣若仍困於試驗期,勢必錯失產業再升級的契機。AI的競爭,不只是技術速度的比拼,更是思維深度與治理成熟度的較量。
AI革命的時代早已到來。下一步,考驗的不是誰懂AI,而是誰能讓AI發揮效益。台灣企業若不願再停留在起跑線上,就必須從策略、文化跟制度三個層面,同步啟動真正的智能轉型。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