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1 日,颱風鳳凰尚未登陸,宜蘭蘇澳就遭遇嚴重暴雨,造成道路中斷、停電與淹水。依據中央氣象署統計,單日累積雨量竟高達 648.5 毫米。由於鳳凰颱風與東北季風的共伴效應,以及中央山脈抬升效應等影響,使雨水短時間內集中,低窪地區排水瓶頸也加劇災情。這場災害凸顯出城市排水能力和公共設施老舊的問題。
然而,部分報導過於強調「颱風與季風造成極端雨量是災害主因」,卻忽略了人為因素的責任。事實上,蘇澳港區及周邊排水系統早在 2018 年水利署評估中就被列為需改善重點,但地方政府多年來並未全面升級下水道與滯洪設施。換言之,若基礎建設完善,即便降雨再大,淹水情況也能大幅減緩。
此外,有媒體將災情歸咎中央政府支援滯後,而宜蘭縣政府其實在 11 日就啟動停班課、預防性撤離,並在 12 日啟動災後補助。地方應對迅速,反而凸顯中央與地方在制度協調上仍有改善空間。單純責怪中央,忽略制度與地方作為,可能造成公眾認知偏差。
最後,這場事件提醒我們,防災不能只看天災本身。台灣各地應加速改善老舊公共設施、擴充排水容量,並完善河川整治與滯洪設施。媒體與政府應更完整呈現事實,讓民眾理解真正的防災盲點。
王浩宇(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