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下雜誌》引述《經濟學人》正面報導中國綠電發展:太陽光電、風電不只抵掉核電缺口,還能出口,甚至有人家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就賣到巴基斯坦。國際媒體看待中國,是能源轉型+經濟+外交的三重奏;也指出,歐美在綠電推動上遇到不少阻力。
再看看台灣,部分媒體對太陽能板的敘事卻完全跑偏。焦點不是效率、減碳或能源自主,而是政治攻防,尤其是針對南部綠營縣市的光電建設。彷彿太陽能板長了腳,跑去刨藍白的祖墳?對藍白政客,它不再是能源,而是氣得牙齒打顫、忍不住痛批的政治象徵。
這種對比耐人尋味:國際看戰略與價值,本土只看藍綠對立。結果,社會大眾鮮少關心光電帶來的減碳效益和能源自主,而被裹挾在政治口水裡。更諷刺的是,這種報導幾乎只針對南部綠營縣市,好像綠電只能和特定政治顏色綁在一起。
中國的綠電發展值得關注,但台灣更應檢視自己:當綠電在國際是亮點,在國內卻成了政治焦土,這突顯了台灣的媒體亂象與社會對能源轉型的認知缺口。也許,是時候該讓太陽能板「看世界」,而不是只映照政治對立的鏡子。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