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聞報導,隨著微型電動二輪車(俗稱電動自行車)掛牌納管後,違規改裝、超速與未戴安全帽的亂象並未消減,尤其在校園周邊與外送熱區,事故率和違規件數仍居高不下。雖然交通主管機關表示會持續加強宣導與取締,但目前多數民眾對於違規標準與執法尺度仍感到模糊,許多基層員警也坦言執法面臨困難。面對日益嚴重的「電動自行車亂象」,僅靠目前的宣導與零星取締,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遏止違規。只怕未必現行「納管掛牌」的政策設計能真正解決電動自行車帶來的交通安全問題。
電動自行車從「免牌照」到「掛牌納管」,本意是為了交通安全,然而制度上的模糊地帶卻讓亂象持續。關鍵在於改裝認證流程不嚴謹與執法資源不足。許多車輛在掛牌後仍輕易被改裝加速,超速成為常態,這不僅讓守規矩的用路人承擔風險,也讓執法人員難以在第一時間有效判斷是否違規。此外,缺乏足夠的科技輔助,例如區間測速或更精準的車速檢測工具,使得警方的取締行動效率有限,難以對龐大的違規群體形成有效嚇阻。
我認為,當局應當採取更主動、更科技化的措施。首先,應強制要求電動自行車的製造商或銷售商,在車輛設計階段就採用難以破解的電子限速鎖定機制,從源頭杜絕改裝。其次,交通執法單位應積極導入AI辨識技術,針對騎乘電動自行車未戴安全帽、雙載、或在人行道騎行的違規行為,進行非接觸式的舉發,以彌補現有警力不足的問題。最後,對於屢次違規的車主,應仿效汽機車制度,考慮實施吊銷或吊扣牌照的嚴厲處罰,才能有效強化政策的約束力。
呼籲當局/媒體/社會正視電動自行車在掛牌後的管理困境,應即刻修補法規與執法上的漏洞,確保所有用路人的交通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