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約 15 天的活豬禁宰令解除後,全台肉品市場已恢復交易與屠宰,新鮮溫體豬肉重回市場,首日買氣旺盛。初期豬價大致持平或微幅上漲,似乎顯示市場秩序穩定。當前關鍵在於如何消化禁宰期間累積的近 40 萬頭超重滯場豬。政府與業者協調,將分三個月「有秩序」地出清,同時,中央持續嚴格監控並重申對廚餘養豬的嚴格管制,確保疫情不再復發。但,真的那麼容易嗎?
雖然業者協商決定分三個月「有秩序」地消化近 40 萬頭滯場超重豬,此舉看似穩定,實則只是將短期的市場衝擊延後並長期化。這些超重豬的品質和單位成本已發生變化,養殖戶急於止損的心態難以避免,這將為未來幾個月的豬價帶來持續的不確定性與波動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若未能嚴格控管出豬量,一旦市場拋售加劇,恐將導致劣質超重豬流入市場,進而衝擊台灣豬肉的品牌信譽和消費者信心。
雖然禁宰令的解除讓市場恢復,但我們不能忽略這次疫情爆發初期地方政府的防疫決策與執行上的重大疏失。若非疫情擴散至本土,中央恐難迅速祭出全國性的嚴厲禁令。台中市部分官員遭懲處,顯示出地方長期以來對廚餘養豬的風險控管不力,以及在危機爆發後反應遲鈍。這種事後懲處難以彌補產業損失,未來中央應建立更明確的「早期預警與連帶責任機制」,而非僅在危機平息後輕描淡寫地究責。
這次危機暴露出的系統性缺陷,需要當局立即採取行動。當局必須公開且強制執行滯場豬消化與廚餘養豬的生物安全規範,媒體應持續追蹤、社會大眾則需嚴格監督,確保食品安全與產業永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