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委傅崐萁主持「堰塞湖受災區重建座談會」爆發衝突,僅只邀請縣府官員、鄉民代表及特定社團進場,引起縣議會議長張峻不滿怒踹桌子,而傅崐萁事後竟然提告,儼然模糊傾聽民意及協調資源用意,陷入一場被圈選的「表演政治」,也讓光復災區重建淪為「關門民主」鬧劇。
官員場內高談闊論「重建進度」,災民場外怒喊依舊「吃閉門羹」。光復災後復原應該以人為本,現場卻是呈現政治派別割裂。凡非「受邀名單」一律不得入場,這種排除異己作法,形同將災民邊緣化及政治化。主辦單位竟以「人數控管」為由推託,卻讓花蓮災後的重建作業,增添政治官僚的冷漠無能。
花蓮光復「重建」兩字言猶在耳,傅崑萁卻讓災區座談畫下一隅禁忌之地,導致被拒於門外的當地民眾,這票真正承受災難的人,淪為這場座談會的場外配角;當他們被擋下、被忽視的那一刻,也讓民主精神一併關在門外。傅崐萁控告張峻「怒踹桌子」,這場政治口水與民主之腳花絮,不僅未讓災區重建加快進程,反而使得社會輿論從「災民需求」轉移到「政治對決」。此舉不僅為典型的政治煙霧彈,傅崐萁的控訴是把災區當作舞台的作秀心態,重建議題應該回到公共利益,而非公報私仇的政治鬧劇。
花蓮光復的「關門民主」不是偶然,而是台灣政治的一面業鏡,當地方權力仍凌駕於民意之上,災民就被推向「賤民化」的社會邊緣。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