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總統府前,陽光緩緩落在筆直的凱達格蘭大道上。這裡曾經是國家權力的正中央,過往嚴肅、安靜、甚至令人敬而遠之。如今假日的凱道若在特定開放的日子,孩子在滑板車上奔跑,還可以有籃球比賽,年輕人們舉著相機拍影片。那股「只能遠觀」的距離感,早被笑聲、音樂與運動取代。

    這條大道的變化,不只是景觀的更新,而是一段民主深化的歷程。過去,它被稱作「介壽路」,象徵著威權時代的紀律與榮光。那時候,這裡屬於儀仗隊與閱兵,不屬於人民。直到二○○○年,陳水扁總統上任後,將它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取自原居於台北盆地北部的凱達格蘭族,象徵尊重原住民族、包容多元文化的精神。那一次更名,等於為整個國家打開了一道象徵性的門:人民終於能走進權力的中軸,親近這座屬於自己的國家。

    二十多年來,凱達格蘭大道見證了台灣民主社會的演進。它曾是社會運動的現場,也是一代又一代公民發聲的舞臺。如今隨著時代轉變,這條大道逐漸從「抗爭的象徵」轉化為「文化的廣場」。總統府與文化部、體育署等單位合作,未來更將凱道開放為多功能公共空間,偶而舉辦三對三籃球賽、街舞表演、音樂會與市集。從嚴肅的政治大道,到充滿創意與生活氣息的公共場域,這一轉變不僅象徵國家權力的開放,更體現了民主生活的延伸。

    賴清德總統曾談起他與凱道的緣分:高中時期在此參加國慶排字活動,青年時期作為民意代表帶領群眾發聲,而如今,他以總統的身分站在這條熟悉的路上,希望它能真正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間。那份個人與時代交織的記憶,正是凱達格蘭大道最深刻的意義:它讓「國家」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為人民日常的一部分。

    今天的凱道,不只是地標,更是情感的場域。有人在這裡跑步、有人在這裡唱歌、有人只是坐在路邊,靜靜看著總統府的紅磚外牆。這樣的場景,是台灣民主最生活化的證明。從封閉到開放,從威權到共融,凱達格蘭大道的每一步轉變,都映照出台灣社會對自由的理解愈加成熟。

    當外國旅客走過這裡,看見青年在跳舞、或舉行籃球比賽,他們或許會明白:這條大道不只是歷史的象徵,更是一個「活著的民主空間」。在這裡,權力不再只屬於宮牆之內,而是融入音樂、體育與市民的笑聲中。

    凱達格蘭大道的故事,其實就是台灣的故事。那是一條從禁衛大道,走向文化運動的路;也是人民用腳步寫下的民主篇章。

    文化的根本,是人民願意共享的空間。當總統府前的大道不再是權力的象徵,而成為全民能自由呼吸、表達與創作的地方;台灣的民主,也就真正長出生活的樣子。

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祕書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