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跨性別女性使用專為生理女性設立的健身房或更衣室的爭議層出不窮。從英國的專屬健身房政策反覆,到美國會員因投訴跨性別者使用更衣室反遭除籍,這些事件集中反映了性別平權浪潮下,個體「性別認同的自由權」與「生理女性對安全和隱私的空間需求」之間難以調和的尖銳隔閡。支持者援引反歧視法案,主張應完全接納;而擔憂者則指出男女生理結構差異及其潛在的風險顧慮。儘管社會不斷呼籲多元共融,但我們不能忽視專屬女性空間設立的初衷,正是為了提供一個不受男性凝視或侵擾的避風港。面對部分輿論要求無條件開放性別空間的做法,只怕未必能真正化解這當中潛在的隔閡。

 

從根本上來說,爭議的癥結點在於「性別」概念在法律和實體空間中的定義錯位。誠然,保障跨性別者的生存權益和免於歧視的自由至關重要,但當這種權益延伸至共用且具高度隱私性的空間時,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無法迴避的生理事實:專為生理女性設立的空間,其目的正是基於性別二元結構中的生理差異來提供安全保障。例如,許多女性運動員或曾經在混性別環境中遭受騷擾的女性,選擇女性專屬健身房,尋求的是一種建立在「沒有男性生理特徵存在」基礎上的心理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並不能單純透過個人「性別認同」的宣稱來替代或滿足。

因此,僅僅以「反歧視」的大旗來要求完全開放,是對生理女性群體安全顧慮的一種漠視。許多案例顯示,當跨性別女性進入更衣室或裸身空間時,即使其行為合乎規範,仍會導致部分生理女性感到高度不適與焦慮,這已非單純的「歧視」可以概括。事實上,我們需要區分「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在涉及空間隱私時的實用性差異。如果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真正的平權,那麼合理的折衷之道,應當是政府或企業投入資源,設立更為完善的獨立、單人使用的更衣室或設施,而非犧牲一個群體的既有安全保障,來滿足另一群體的空間需求。這種「零和博弈」的解決方案,只會加深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總結來說,我認為媒體和輿論在報導這類事件時,往往過度簡化為「歧視」與「自由」的二元對立,而忽略了公共空間設計中對不同群體安全需求的細緻考量。保障跨性別者的自由,不應以破壞生理女性的隱私堡壘為代價。真正的社會進步,應當是透過創造替代性方案(例如獨立設施)來實現共融,而不是粗暴地取消對生理女性專屬空間的實質保護。如此,才能真正緩解這場關於性別、空間和安全感的長期爭端。

呼籲當局和媒體,停止將此議題簡化為對立鬥爭,應正視各方安全需求,積極推動具體且包容性的「獨立設施」建設,讓真正的共融成為可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