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近年被視為提升企業效率與創造力的關鍵工具,成為數位轉型與組織升級的象徵。史丹佛大學與 BetterUp 實驗室的最新研究卻揭露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現實:AI 不僅未必帶來生產力革命,反而在許多情況下製造出一種昂貴的「假效率」。這種現象被研究團隊命名為「工作雜渣」(workslop),意指那些看似專業、實際空洞的 AI 生成內容。
這個新詞由「work(工作)」與「slop(潦草、混亂、低品質的東西)」組合而成,形象地指出了當前職場的矛盾:AI 生成的成果外表完整,語氣專業、排版整齊,卻缺乏推進任務所需的實質價值。這些內容往往只是「看起來像成果」的假象,實際上增加了他人的認知負擔。根據研究,平均每位員工每月需花近兩小時修正 AI 生成的錯誤,形成每月約 186 美元的「隱形成本」。若以一萬名員工的企業計算,這樣的浪費一年可高達九百萬美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AI 所造成的問題並非僅止於效率低落。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工作的結構與責任分配。過去人們希望透過 AI 把重複的認知工作外包給機器,如今卻出現了反向現象:AI 把不完整的思考與瑕疵輸出轉包給人類來收拾。研究發現,約有四成的工作雜渣發生在同事之間,近兩成從下屬流向主管,還有一成六由主管流向團隊,顯示這是一個全層級的系統性問題。特別是在專業服務與科技產業,這種情況尤為嚴重。
這樣的假效率除了浪費時間與金錢,更嚴重地侵蝕了職場信任。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在收到 AI 生成內容時感到惱怒,三分之一的人覺得困惑,甚至有部分人感到被冒犯。約有一半的受訪者因此認為這些產出者缺乏創造力與能力,甚至質疑他們的智慧與誠信。一位金融從業者坦言,他常陷入「到底要自己重寫、要對方重寫,還是乾脆算了」的兩難;另一位零售主管則抱怨,他必須花更多時間查證資料、開會溝通,最後仍得親自重做報告。AI 原本應該減輕負擔,如今卻讓工作更加繁瑣。
這項研究也揭示了更深層的組織困境:許多企業雖然積極導入生成式 AI,但投資報酬卻幾乎為零。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調查指出,95% 的企業在生成式 AI 投資上沒有可量化的成效。這並非技術的問題,而是治理與文化的錯誤。許多企業將使用 AI 當成績效指標,卻沒有明確的應用準則與品質標準。員工被要求「一定要用 AI」,卻沒被教導「該怎麼用得正確」。結果,AI 成為逃避工作的捷徑,而非創造價值的工具。
研究團隊進一步區分了兩種 AI 使用者:「領航員」懂得以 AI 增強創造力與分析力,「乘客」則被動依賴 AI 取代思考。前者提升生產力,後者製造雜渣。當組織過度迷信自動化,批判思考、專業判斷與協作精神就會逐漸消失。這種錯置的信仰,不僅削弱決策品質,也讓 AI 從助力變成拖累。
AI 的導入應該回歸本質——它應該是輔助思考的工具,而不是取代人腦的捷徑。企業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審慎使用 AI,並建立明確的規範與審查機制,確保所有 AI 產出都符合專業與倫理標準。只有當人機協作能維持與純人工工作同等的品質時,AI 才能真正成為效率的夥伴。
生成式 AI 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重新定義「效率」與「價值」的關係。AI 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完成任務,但唯有人類能判斷什麼才值得完成。當我們為了速度而犧牲深度,為了便利而放棄思考,所謂的「智慧科技」最終只會讓組織陷入認知退化。真正的挑戰不在於 AI 能做什麼,而在於我們是否還保有批判、思考與創造的能力。AI 時代的智慧,不是更快,而是更真。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