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2025年積極推動新台幣穩定幣監管,這不僅是回應全球數位貨幣浪潮的必要舉措,更是強化金融主權與提升支付效率的重要關鍵。所謂新台幣穩定幣,是以新台幣為錨定的加密貨幣,其價格穩定、不易波動,能被應用於跨境支付、數位資產轉移等領域。金管會自2023年開始布局,至2025年已將相關規範納入草案條文,使台灣成為亞洲區內具潛力的穩定幣監管新勢力。對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而言,未來若能以新台幣穩定幣進行跨境結算,將有助於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並增強貿易自主性。
從發展脈絡來看,台灣於2023年《虛擬資產管理條例草案》中首度引入穩定幣概念,2024年完成公開諮詢後,正式納入發行許可、資格審核與資產隔離等條款。真正的政策轉折點出現在2025年7月,美國通過「GENIUS法案」後,台灣央行隨即表態,認為新台幣穩定幣雖對國內支付影響有限,但必須設立嚴格監管框架以防範風險。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表示,已有銀行正在研議發行新台幣穩定幣,草案規定所有發行人須經主管機關核准,並確保儲備資產經第三方審計,具備穩定價格機制與完善的反洗錢措施。整體監管方向參考歐盟MiCA及美國法案,優先授權受監管的金融機構發行,以避免新創公司因風險控管不足而造成市場不穩。
台灣央行的態度亦顯示,新台幣穩定幣可作為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過渡方案,結合央行公信力,強化金融體系穩定性。雖然目前尚未有正式發行的新台幣穩定幣,但金管會預計於2026年開放首批許可,業者須於10月底前提出申請。
在實際應用面,新台幣穩定幣的潛力主要集中於跨境支付、國際貿易與金融包容等領域。對企業而言,能有效降低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加快資金流通效率。若未來能與數位人民幣互通,更可能在兩岸與大灣區經濟合作中,提供匯兌及結算的新解方。對金融機構而言,獲准發行穩定幣後,也能進一步拓展至資產代幣化與數位金融創新業務,開啟房地產或股權的數位化新市場。學界與產業界普遍認為,穩定幣對中小企業尤具吸引力,能節省傳統匯款的高額手續費,提升貿易靈活度。
然而挑戰同樣不容忽視。首先監管門檻高,申請者必須具備強大的資產管理、風險控管與反洗錢能力,尤其涉及跨境業務時,審查更為嚴格。金管會明確提出「同活動、同風險、同監管」原則,與國際標準接軌,但也意味著業者須投入大量合規成本。未獲許可的穩定幣僅能販售予專業投資人,且交易須透過銀行或持牌平台,限制了一般投資者的參與空間。此外監管條例排除算法型穩定幣,相關業者仍須依其他虛擬資產規範設計結構,以避免觸法。整體而言,潛在風險包括脫鉤危機、資金洗錢或國際制裁壓力,央行與金管會均保留調查與執法權,違規者將面臨高額罰款。
展望未來,隨著2026年首批新台幣穩定幣上線,台灣有機會在亞洲穩定幣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美元穩定幣的市值已突破千億美元,顯示這是一條具龐大成長潛力的金融軌道。若台灣能結合央行信譽與產業創新,在穩定幣監管制度下培育新商模,不僅能提升國際金融競爭力,還能促進綠色融資、能源轉型與數位貿易發展。借鏡香港經驗,嚴謹監管並不會抑制創新,反而能強化市場信任。當新台幣穩定幣真正啟動,這將是台灣數位經濟轉型的重要里程碑。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