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已成為歐洲安全與國際秩序的核心焦點。過去兩年,戰局長期陷入僵持,俄烏雙方皆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而美國及歐洲盟友的軍援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戰場的變化。然而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展現出與前期截然不同的政策思維,這場衝突正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不是戰場上的突破,而是外交版圖的重新劃分。

川普在第二任期初期,對於援助烏克蘭的態度逐漸從「全面支持」轉向「有限協助」。他主張美國不應無限制承擔戰爭成本,強調應以談判與地緣政治交換條件來尋求和平,甚至提出「土地換和平」的務實路線。這種觀念的改變,不僅衝擊北約內部的共識,也讓戰局出現新的不確定性。當美俄領導人即將在阿拉斯加會晤的消息傳出,歐洲的焦慮與警覺感達到高點,歐盟深怕在和談中被邊緣化,淪為大國博弈的旁觀者。

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歐盟展現了前所未有的戰略自主性。歐盟外交首長卡拉斯公開警告川普政府不要落入蒲亭的陷阱,直言若美國片面與俄羅斯達成不符合歐盟共識的和平方案,將因歐洲不執行而失敗。這番強硬發言,不僅展現歐盟對俄烏戰爭的原則態度,更凸顯歐洲在全球安全談判中的自主性與不可或缺地位。卡拉斯明確指出,俄羅斯藉由拉攏各方營造「必須帶著條件找莫斯科」的氛圍,意圖在談判桌上坐實其戰場優勢。她強調,歐洲若不同意的方案將無法落實,因為這樣的方案既缺乏歐洲執行力,也缺乏合法性。

歐盟在緊急高峰會上,雖因匈牙利反對未能形成完整共識,但仍以26國共同聲明附件形式,提出五大原則,沒有烏克蘭參與的談判不算數,影響歐洲安全的協議必須有歐洲參與,任何休戰或停火只能是全面和平的一部分,和平協議需伴隨強有力的安全保障,且必須尊重烏克蘭的獨立與領土完整。這些原則既是烏克蘭的紅線,也是歐盟形成外交陣線的重要基礎。更重要的是,歐盟同步啟動多重手段來支撐這些原則:持續軍援與安全保障,規劃透過共同安全與防衛政策工具來強化保護;推動第19輪對俄制裁,以經濟壓力削弱克里姆林宮的戰爭能力;建立高達400億歐元的新援助基金,確保烏克蘭在財政與軍工體系上能持續運作。

隨著美國政策出現轉向,局勢的新發展與可能影響正逐漸浮現。烏克蘭被迫重新評估戰略選項,一方面必須更緊密地與歐洲盟友合作,另一方面也需強化自身的談判籌碼。卡拉斯特別強調,烏克蘭必須藉由持續獲得軍援才能在戰場與談判桌上維持籌碼,否則任何妥協都將淪為「壞方案」。俄羅斯則可能利用美方態度的鬆動來強化談判籌碼,但面對歐盟的堅定立場,莫斯科也必須重新計算其戰略選項。這種變化不僅牽動俄烏雙方的軍事行動,也可能推動戰爭從「軍事對抗」逐步轉向「政治博弈」。

然而挑戰依舊存在。歐盟內部對制裁與援助分歧不小,匈牙利與斯洛伐克多次表達保留意見,凸顯歐洲團結並非鐵板一塊。北約內部也面臨類似的緊張,部分成員國擔心過度投入可能招致俄羅斯更激烈的反應。但從整體來看,歐盟已逐步展現出強化自主防衛的決心,透過援助、制裁與制度性安排,確保自己在未來和平協議的制定中握有實質影響力。

綜合來看,川普的政策轉變使得烏克蘭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戰場之外的外交談判與權力交換將成為新的焦點,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歐洲不再只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附庸。歐洲在俄烏和談中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未來安全架構的主要承擔者。無論是提供軍援、承擔重建經費,或是處理凍結俄羅斯資產,歐盟的角色無法被取代。若川普政府忽視歐洲立場,推動的和平方案只會淪為紙上談兵。澤倫斯基與歐洲領導人已堅決拒絕「土地換和平」的提議,再三強調國際邊界不得以武力改變,任何協議若損及烏克蘭領土完整,都將是短命且危險的假和平。

這不僅影響歐洲安全格局,也對全球衝突調解提供一個重要案例——大國領袖的觀念轉換,往往能迅速改變戰爭的走向,但區域大國的集體意志同樣不可忽視。對台灣與其他地緣熱點而言,這也是值得警惕與借鏡的發展。台灣應該從歐盟的經驗中學習:面對強權的壓力與盟友政策的不確定性,建立自主防衛能力、強化區域夥伴關係、堅守核心原則,才是確保長期安全的關鍵。

總而言之,歐盟的堅定立場顯示出,沒有歐洲參與的和平不會長久。俄烏戰爭不僅是烏克蘭的存亡之戰,也是歐洲安全秩序的考驗,更是全球多極化趨勢中區域力量崛起的見證。未來能否達成持久和平,取決於歐洲能否將團結轉化為行動,並在與美國、俄羅斯的角力中,捍衛自身的戰略利益與價值立場。從被動配角到和平主導者,歐洲正在書寫屬於自己的新篇章。​​​​​​​​​​​​​​​​

楊聰榮(台灣新國策智庫諮詢委員 / 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