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與高度工業化帶來了經濟成長,卻也累積了沉重的環境成本。台灣空氣污染嚴重,尤其是工業區、焚化爐周邊以及交通繁忙地帶,居民長期暴露在懸浮微粒、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質中。然而,環境風險並非公平承擔,弱勢族群往往承受最多傷害,而社會公眾的關注卻最少。這就是典型的「環境不正義」現象。

以台中市為例,大里掩埋場垃圾堆積超過38萬噸,臭氣與汙水四溢,附近居民飽受惡臭與健康風險之苦。文山焚化爐的升級延宕七年,缺乏必要的氮氧化物去除設備,使周邊居民長期暴露在超標污染中。顯而易見的,這些問題影響的不只是生活品質,更可能引發呼吸道疾病、心血管問題等健康危害。相比市中心的高收入區域,弱勢居民缺乏選擇,無法逃離污染環境,形成非常不公平的負擔分配。

環境不正義不僅是地理問題,更是政策與治理缺失的結果。政府在規劃垃圾場或焚化爐時,應優先評估對當地居民健康的潛在影響,並納入公平性考量。然而,台中案例顯示,政策推動經常以「成本效率」或「行政便利」為優先,忽略了弱勢族群的健康風險。市府拖延改建、設備落後,讓弱勢居民成為治理缺失的直接受害者。

此外,資訊透明度不足,也加深了環境不正義。居民往往無法獲得完整公開的污染監測數據或健康風險資訊,無法對市府決策提出有效監督。當公共政策缺乏公開透明,弱勢居民就更容易被排除在決策之外,形成「沉默受害者」的困境。

因此,解決之道不僅是要管制與減少污染,更要建立公平正義的機制。政策制定者應該要:第一,優先改善高風險社區的焚化爐與垃圾處理設備;第二,確保透明公開污染監測數據,並納入民眾參與;第三,考量環境公平,將弱勢群體健康納入政策優先指標。唯有如此,城市治理才不會只是數字上的合格,而是真正守護每位市民的生活與健康。

最後,要提醒的是,我們不能只關注總體空氣品質或全市污染指數,更要看誰在承受最直接的傷害。公共政策若忽略弱勢族群,就不是全體市民的福祉。環境正義的實現,需要所有公民的共同關注與監督,才能使政策回到最基本的價值—守護人的生命與健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