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颱風揭露的光電板危機

今年7月,颱風「丹娜絲」強勢登陸台灣南部,造成廣泛災情。其中,設置在滯洪池和水庫的水面型太陽能光電設施受損尤為嚴重,全台共有14.5萬片光電板破損,總重量約2800公噸。颱風過後,破碎的光電板雜亂堆積在水面和岸邊,引發社會大眾對水源污染的高度擔憂。 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台灣光電設施的抗災韌性不足,更引發了對政府危機處理能力和資訊透明度的質疑。本文將從光電板技術原理、檢測數據解讀、以及政府公信力等角度,深入分析此次爭議。

光電板技術原理與潛在環境風險

光電板(太陽能電池板)是一種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裝置,基本單元為光電電池。其工作原理是基於光生伏打效應,當太陽光照射到由P型和N型半導體材料形成的PN結時,光子能量激發電子產生電子-空穴對,在內建電場作用下產生電流。 台灣常見的光電板主要分為三類:單晶硅(效率約14-17%)、多晶硅(效率約12-14%)和非晶硅(效率約5-7%)。這些光電板通常由玻璃、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和光伏電池組成,上下兩層以強化玻璃夾層結構保護。 儘管太陽光電產業協會強調,光電板結構類似鋁門窗,破裂後不會釋放有毒物質,但環境團體指出,破損的光電板長期浸泡水中,可能導致鉛、鎘等重金屬析出,對水質造成潛在威脅。特別是烏頭山水庫作為嘉南地區重要的民生與農業用水來源,其水質安全攸關公眾健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檢測數據爭議:科學與公眾信任的落差

颱風過後,台灣環境部迅速進行了四輪水質測試,並公布檢測結果,指出「重金屬含量大多未檢出或遠低於環境標準」,證實水質無異常。環境部長彭啟明更強調,檢測水質重金屬含量全部符合標準,半數樣本甚至為「零檢出」,證明受損光電板無毒且可完全回收。然而,這些官方數據並未完全消除公眾疑慮。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檢測方法的科學性:各界專家質疑,環境部的實驗設計是否足夠模擬真實環境。光電板產業協會自行進行的「加速老化浸泡實驗」是將太陽能板在85%濕度、85°C下連續3000小時加速老化後,擊破浸泡7天測試,但這種實驗條件能否真實反映光電板長期浸泡於水庫或滯洪池的複雜環境,令人存疑。

檢測指標的完整性:國民黨立委王育敏等人指出,檢測項目是否全面涵蓋光電板可能釋放的鉛、鎘、鋁、氟化物或微塑膠等物質,資訊不夠透明。此外,水面型光電板清洗過程是否使用清潔劑,也成為立委質詢焦點。

災後評估的時效性:國民黨立委陳菁徽批評,政府承諾提供災損光電板清單的時程一再跳票,從8月延至9月,至10月仍未能兌現,這種失信於民的行為進一步加劇公眾對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不信任。

這些爭議顯示,科學數據與公眾信任之間存在顯著落差。政府部門若僅簡單公布「符合標準」的結論,而未能透明化檢測過程與方法,難以說服社會大眾。

政府公信力:從光電爭看政務誠信建設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獲取民眾信任和支持的能力,它既是政治文化心理現象,也體現為政府的感召力、影響力。在光電板浸水事件中,政府公信力面臨多重考驗: 首先,危機溝通機制存在明顯缺陷。符合政務誠信要求的危機處理,應讓權威聲音跑在各類新聞消息之前,成為危機的第一定義者、解釋者。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政府部門未能及時提供完整資訊,導致傳言四起,甚至引發執政黨內訌,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中常會點名中常委陳亭妃要求澄清謠言。 其次,政策執行與監督存在矛盾。一方面,政府大力推動綠能發展,設定2025年達成20GW太陽光電裝置容量目標;另一方面,「審計部」報告卻指出漁電共生政策有7成案場不符標準,實際達成率不到一成。國民黨立委王育敏更質疑,經濟部核准水庫光電使用年限達7年,與《水庫蓄水區使用管理辦法》僅允許3年的規定明顯不符。這種政策與執行間的落差,削弱了民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最後,政務誠信建設亟待加強。國務院《關於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必須建立政務失信記錄制度,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在光電板爭議中,政府部門未能及時兌現承諾(如提供災損光電板清單),又未對外充分說明原因,這種行為可能影響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評價。

結論:走向更透明的環境治理

光電板浸水爭議不僅是環境保護課題,更是政府公信力的試金石。政府信任源於政府的可信性,取決於責任性、回應性、透明性、確定性與可控性。在環境治理領域,只有通過公開對話、有效行動和制度完善,才能真正建立並維護公眾對政府的長期信任。光電板爭議是一個警示,也是台灣環境治理與政務誠信建設的轉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