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黃弘霖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黃弘霖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台灣交通死亡率超911恐攻 德媒抨擊與觀光署自我感覺良好的反差

    2025.09.05 | 15:44

    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達13.2人,是日本、新加坡的六倍,每年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一成是行人。國際媒體再次將目光投向台灣的交通問題。德媒《bne IntelliNews》近日嚴厲批評台灣交通死亡人數比美國911恐攻喪命的人數還多。這一尖銳對比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而台灣觀光署卻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與現實數據形成強烈反差。一、死亡數據觸目驚心,國際評價殘酷真實根據台灣交通部門數據,2023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3023人,這一數字確實超過了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中的2977名遇難者。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近5年平均每年有420名行人喪生。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高達13.2,這個數字是日本的6倍、英國的5倍。島內媒體與民眾將台灣交通稱為「行人地獄」,這一名號甚至引起了美國和日本媒體的注意。二、觀光署對外宣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正當國際社會嚴厲批評台灣交通狀況之際,台灣觀光署卻在泰國市場展開宣傳活動,聲稱台灣擁有「良好的治安」。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宣傳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事實上,泰國旅遊業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外國遊客對泰国交通和公共設施確實不滿意,尤其是道路、火車和計程車服務方面。然而觀光署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的說法,缺乏數據支持且與國際評價相悖。這種對外宣傳與對內治理的不協調,反映了政府部門在整體治理策略上的缺位。三、兒少安全堪憂,路口死傷創新高台灣靖娟基金會2025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4歲以下兒少行人事故死傷達1233人。這些數字居高不下,主要肇因67%為車輛、33%為行人,車輛以未停讓行人為主。值得警惕的是,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的違規樣態,較2023年上升2.7倍。發生於路口的死傷比率皆創近年新高,益發凸顯台灣地區道路安全制度長年「以車為本」,輕忽人行道口安全問題。四、政策承諾與執行落差的困境賴清德曾公開允諾「會讓台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並提出2030年交通死亡率降低5成,2040年達到零死亡的目標。然而這些政治承諾與實際執行間存在巨大落差。國民黨批評賴清德就職一年,不僅毫無改革作為,連基本的交通安全保障都辦不到。根據台交通主管部門的公開資料,2024年光是65歲以上高齡者的交通事故就高達10萬多件,造成1225人死亡。台當局監察機構2024年4月通過調查報告,糾正台行政機構,指出其「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對於道路交通事故傷亡目標設定缺乏改革決心。五、治理困境的深層原因台灣治理衰敗與台灣走向衰落的時間,與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時程基本一致。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就是政爭政治,不同政黨為爭奪執政權展開競爭,常常形成政治僵局,嚴重影響執政或施政效率。民粹主義氾濫則成為台灣治理衰退的另一主因。在民粹主義浪潮下,台灣政治人物將民意吹上了天,將民意視為一切決策與行為指南,根本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台灣交通主管部門2013年7月1日取消駕照換照制度時,對於未繳清違規罰款者,並無有效因應配套對策。截至2023年11月,仍有逾1301萬人未結清違規罰款,金額高達新台幣395.2億元。長期容忍違規者不守法的行為,亦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件數逐年攀升原因之一。六、借鑑與反思:台灣如何真正改善交通台灣交通改善需要整體治理思維的轉變。首先必須擺脫政治口號式的承諾,制定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並有效執行。工程、教育、執法與評估需要全方位配合,不能偏廢。其次,應該建立專責機構,統籌整合各部門資源,避免目前各機關權責分散、難以協調的困境。台內務主管部門為市區道路主管機關,但目前對於行人穿越路口的工程設施設置仍屬原則性規範,無法強制道路設計規劃者參考引用。最後,需要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建立汽機車駕駛人停讓行人觀念。推動多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卻未能落實交通安全教育自小扎根,這是未來需要加強的重點工作。台灣的交通問題不僅關乎道路安全,更是整體治理能力的體現。國際媒體的批評應當成為改進的動力,而非一味辯解或轉移焦點。政府部門應當正視問題本質,從制度建設、政策執行與文化塑造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 投書 美台關稅協議敲定20%:產業衝擊、政治博弈與台灣經濟自主的迫切挑戰

    2025.08.14 | 16:36

    一、關稅細節與經濟衝擊:從「20%」到「32%+N」的成本黑洞​​關稅結構的隱性陷阱: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台灣納入「貿易未達互惠標準」對象,課徵20%關稅,高於日韓的15%。然而,台當局事後承認:實際稅率為「原有稅率+20%」的疊加模式。例如工具機原有稅率4.7%,新制下升至24.7%,若疊加新台幣兌美元年內升值12%,企業實際成本增幅高達32%以上。相較之下,日韓因爭取15%稅率且無疊加條款,台灣產業競爭力驟陷劣勢。產業「失血」與民生危機​:​傳統製造業崩潰:紡織、橡膠製品訂單銳減30%-50%,逾六成廠商營收恐萎縮三成;工具機業者面臨36.7%綜合成本壓力,中小企業平均毛利率僅3%-4%,虧損倒閉潮難以避免;半導體業存亡危機:美國8月擬啟動《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國安審查,可能對輸美晶片追加100%關稅。台積電除被迫對美追加千億美元投資,更傳需向英特爾轉移技術,引發「掏空台灣核心產業」之憂;GDP與財政警訊:台當局承諾對美加碼投資4000億美元(相當於年度GDP一半),並開放汽車零關稅、擴大採購含瘦肉精美豬美牛。此舉恐耗盡財政儲備,加劇通膨與民生負擔。​二、賴清德「過境被拒」:美台關係失衡的赤裸信號​​外交挫敗與美國戰略優先級:賴清德原定8月「過境」紐約並赴拉丁美洲訪問,卻遭美方以「避免干擾中美貿易談判」為由拒絕,行程全面取消。同期,美國防部臨時中止與台防務負責人顧立雄的會晤。此事件反映:台灣議題可被犧牲:中美貿易磋商(如斯德哥爾摩會談)優先於對台象徵性支持,台灣淪為美國對華博弈的「調節閥」。「保護費」換不來實質地位:即使台灣已支付215億美元軍購款,武器交付仍遭拖延;所謂「國際空間」在美國利益前不堪一擊。民意反噬與執政信任危機:超過85%台灣網民對20%關稅表達強烈不滿,賴清德社交帳號遭「拿什麼換20%?」質問刷屏。黑箱談判(以「保密協議」掩蓋讓利細節)加劇民怨,輿論直指當局「未談先跪」,較2014年「服貿協議」更缺乏透明度。三、擺脫「倚美論」:經濟自主的三條務實路徑​​產業韌性重建:兩岸供應鏈不可替代性:2024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佔總額42%,半導體業逾60%產能供應大陸市場。面對美國關稅壁壘,深化兩岸產業協作成關鍵解方:台商可透過ECFA早收清單關稅優惠,擴大機械零組件、材料設備對陸出口;半導體業加速西進設廠(如台積電南京廠擴產),規避美高關稅並貼近最大客戶群。市場多元化:從「單邊依附」到「全球錨點」,台灣對美出口佔比23%,但東協(佔15%)與歐盟(佔9%)市場仍有擴張空間。當局需推動:技術升級替代低階代工:工具機業者可轉向高精度醫療設備零件,避開關稅敏感領域;分散生產基地:結合東南亞勞力成本與大陸供應鏈,建立「多地生產、分區供貨」模式。政治定位調整:自主性高於意識形態:美國務院前顧問惠頓直言:「拉攏美國議員無實質作用」,建議台灣停止要求美軍協防,轉而發展無人機作戰體系,並歸還蔣介石時期藝術品以重塑身份。國民黨立委廖先翔呼籲「台灣優先」需與「美國優先」脫鉤,避免淪為戰略附庸。學者黃介正更強調:「知美」亦需「知陸」,務實認知兩岸互賴方能維繫繁榮。結語:幻夢覺醒與歷史十字路口​​美台關稅協議揭露殘酷現實:美國視台灣為「可榨取棋子」,而非平等夥伴。當「倚美」換來32%關稅成本、半導體技術外流、外交尊嚴盡失,台灣已站在經濟自主的轉折點。大陸國台辦的警示正在應驗:「輸誠得不到好處,跪美沒有出路」。台灣的真正安全,繫於產業韌性、市場多元,以及在兩岸關係中找回務實平衡。若持續以「保護費」換取虛幻承諾,恐將台灣推入「經濟附庸化」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