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瓜地馬拉與貝里斯在2025年簽署《卡拉克穆爾宣言》,共同創建涵蓋570萬公頃的偉大瑪雅森林生物文化廊道。這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保護走廊,更是中美洲在環境保護與跨境合作上的重大突破。這片僅次於亞馬遜的美洲第二大森林保護區,擁有約7,000種動植物,其中包含200種瀕危物種,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維護具有深遠意義。這項倡議展現三國對永續發展的承諾,也為國際保育合作樹立了新典範。

這項計畫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生態價值與合作示範作用。偉大瑪雅森林生物文化廊道涵蓋從熱帶雨林到濕地的多樣生態系統,保護中美洲獨特的自然資源。三國透過共享資源與技術,打破國界限制,展現了跨境保育的可能性,不僅能保護如美洲豹、紅鸚鵡等瀕危物種,也能穩定區域氣候、減緩全球暖化。相較於單一國家的保護行動,這項跨境合作展現更高效的資源整合與政策協調,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

這項倡議同時融入社會與經濟面向。墨西哥總統克勞迪亞·申鮑姆推動的「播種生命」造林計劃第二階段,將擴展至瓜地馬拉與貝里斯,帶動農村發展、土壤再生與原住民社區糧食自給。這樣的設計,不僅有助於生態復育,也能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提升計畫的永續性。這種以社區發展為基礎的保育思維,有別於傳統僅著眼於生態的策略,更符合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計畫中的基礎設施合作更展現出經濟與環境的雙重考量。三國領導人正研究將墨西哥的瑪雅火車延伸至瓜地馬拉與貝里斯,透過鐵路互聯來促進區域經濟與旅遊發展。若能確保建設過程兼顧生態保護,這將是一種兼具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的雙贏方案。這種長遠的思維,凸顯三國在永續發展上的戰略眼光。

然而挑戰仍不容忽視。跨境合作需要克服政策協調、資金分配與技術整合等問題;鐵路擴建等大型基礎建設,更需要嚴格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建立透明的監管機制、引入國際資金支持,將是計畫能否長期成功的關鍵。

對台灣而言,這項計畫帶來了重要啟示。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台灣可以借鑑中美洲的跨境合作模式,積極參與區域生態保護與永續發展計畫。例如可與東南亞國家合作推動珊瑚礁或熱帶森林的跨境保育,結合台灣的科技優勢與在地知識,打造具區域特色的生物文化廊道。這不僅能提升台灣的國際影響力,也能為全球氣候行動提供實質貢獻。

偉大瑪雅森林生物文化廊道的建立,證明國際合作是應對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關鍵途徑。這不僅是中美洲的環境勝利,更是全球保育的里程碑。透過這樣的合作,人類或許能在氣候危機的挑戰中,找到一條共存共榮的永續之路。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