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這樣地形陡峭、氣候多雨的環境中,颱風與豪雨是上游崩積土體輸送入海的主導力量。當颱風豪雨發生時,崩積土體因滲水而軟化,孔隙水壓上升,使得土體抗剪強度顯著降低;同時,表層逕流對坡面造成切蝕,坡腳淘刷更進一步削弱邊坡穩定性;此外,地下水位上升也會促使潛在弱面沿滑動面產生滑動。當這三種作用加乘時,極易造成崩積土體被大規模沖刷與搬運。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113年台灣水文年報》資料,花蓮溪花蓮大橋測站顯示,最大輸砂量發生於康芮颱風期間,11月1日達 2,298,972.15 噸/日;而最小輸砂量則出現在7月23日,僅 676 噸/日。由此可見,颱風豪雨事件所造成的輸砂量與平日相比,差異可高達數千倍。
近日報載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區域內仍殘留約1.1億立方公尺鬆散土石(約重2.2億噸),更不論已經在中下游墊高河床的沉積土石。這些土石未來極可能須仰賴後續颱風與豪雨事件逐步沖刷入海。然而,如此龐大的土石量勢必需多次颱風豪雨方能搬運完成,而初次颱風豪雨可能引發泥石流或土石流,甚至導致鬆散土石再次滑動並堵塞河道,形成新的堰塞湖。這些現象都將使光復鄉等地區處於高度致災風險之中。
我們不能寄望每一次颱風豪雨都「恰到好處」地帶走土石而不釀災,唯有充分準備,才是確保安全的唯一途徑。針對堰塞湖上游區塊,建議地質面向的應對方案如下:
- 地質勘查:從空拍影片觀察到很多岩體裸露狀態,易使風化作用加劇。馬太鞍溪上游屬片岩區,片理明顯,若和坡向一致,即具有層面滑動的條件,加上大雨容易滲入片理和雲母片岩遇水容易軟化兩項條件,後續颱風豪雨可能誘發岩體深層滑動。故建議派遣地質技師團隊前往堰塞湖現地調查,確認上游邊坡的地質、構造與穩定性,評估是否有生成新崩積物的可能性及其範圍規模。
- 監測作業: 除水位監測外,每次豪雨或地震過後,利用空拍機監測地形與地貌變化,掌握堰塞湖的變動情況。
- 模擬分析: 進行極端情境模擬,評估堰塞湖崩積土石受颱風豪雨造成100%潰決,土石流對中、下游的衝擊範圍與程度,據此規劃洪水通道(安全溢流路線)並檢核下游橋樑結構的抗災能力。
- 植生保護: 長期考慮坡面採用無人載具進行植生噴播作業,在崩積土石或薄層覆土區形成植被覆蓋,以減緩坡面沖蝕與風化侵蝕。對裸露岩石部分,則應先設置粗糙化處理或人工裂溝以利基質附著,再以無人載具進行植生噴播。
馬太鞍溪上游目前雖表面穩定,但地質基盤屬片理發達區,土石壩體鬆散、堆積量大、地下水滲流強。其主要風險是「颱風豪雨或地震引發再次滑動與上游河道阻斷」的複合性致災可能性高,潛勢雖暫時受控,但隱藏危險仍在,所以希冀政府相關單位儘速規劃詳盡調查並據此進行各項防災措施,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