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十四日宣布,成功偵破一樁以柬埔寨為據點、橫跨多國的詐騙與洗錢網絡,並起訴太子集團(Prince Group)董事長陳志(Chen Zhi),同時查扣一二七二七一枚比特幣,市值逾一五○億美元。美方稱此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加密資產沒收行動。更令人震驚的是,制裁名單中竟出現數名台籍人士與九家登記於台北豪宅「和平大苑」的公司。事件牽連廣泛,揭露亞洲金融體系不願面對的現實,資金自由流動的背後,監管已深陷失靈深淵。
巧合的是,Netflix 華語劇《回魂計》甫上線即登上全球排行榜首。劇中三位母親因女兒遭詐騙而踏上復仇與救贖之路,劇組遠赴泰國實地拍攝,以寫實筆觸重現東南亞「詐騙園區」的陰影。劇中詐騙集團利用虛擬貨幣進行洗錢與轉移資金,恰與美國查獲太子集團以比特幣累積犯罪所得的現實案情相互呼應。當戲劇成為真實的映照,虛構與現實之間的邊界幾乎消失,這起案件不僅是司法新聞,更是對亞洲金融秩序的震撼審判。
從「殺豬盤」到數位帝國:新型犯罪的產業化
太子集團的運作,早已超越傳統電信詐騙,而是結合科技、暴力與金融操作的產業鏈。在柬埔寨多處園區,數以千計的外籍勞工被以「高薪職缺」之名誘騙入境,抵達後即遭沒收護照,被迫以假身分操作社群帳號,扮演戀人或投資顧問,詐取海外資金。其間結合人口販運、強迫勞動與跨境洗錢,犯罪規模直逼國際有組織犯罪集團。
據美方調查,太子集團每日可淨入三千萬美元。二○二四年,美國境內因類似「殺豬盤」詐騙損失金額高達一百億美元,年增六成六。這已非單一刑案,而是全球化與數位金融交錯下的制度危機。
美國能凍結一五○億,亞洲卻查無一毛
美國能精準鎖定並凍結太子集團的比特幣資產,仰賴其在全球金融監理與司法體系的主導地位。美元清算體系、主要交易所規範、反洗錢法制與制裁制度,使美國能在虛擬世界中行使實質管轄權。反觀亞洲其他國家及台灣,雖有資金熱潮與科技創新,卻普遍欠缺跨國司法合作架構。當資金透過多層錢包、人頭公司與離岸信託轉移,地方執法單位往往束手無策。台灣投資人「查不到一毛錢」,正是制度落差的具體寫照。
更令人憂心的是,美方制裁名單中多家登記於「和平大苑」的公司,皆無實質營運。這反映出我們公司登記與受益人揭露制度流於形式,讓洗錢組織得以利用紙上公司滲透我國金融體系。若不及時補漏,台灣恐成為國際黑金流竄的中繼站。
亞洲監管裂縫:自由與灰色之間
太子集團案揭露的不僅是犯罪的貪婪,更是跨領域治理普遍存在的監管矛盾。一方面,各國積極吸引外資、扶植金融科技;另一方面,對資金流向與數位資產交易卻設下極低門檻。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之所以成為詐騙園區,正因監理薄弱、執法能量不足,甚至地方政商勾連。當法律淪為利益協商的籌碼,犯罪就成為「制度性產業」。亞洲多國對加密貨幣態度曖昧:既想分享新經濟紅利,又不願承擔監理成本。監管套利橫行,資金自由進出卻無風險防線。太子集團案正是這種「自由與失序」的極致體現。
台灣的警訊與改革遲滯
太子集團案的台灣連結,提醒我們金融防線並非銅牆鐵壁。虛擬資產交易已成主流,卻仍在我國法規邊緣遊走。政府雖早喊出「納管加密平台」與「強化反洗錢」的口號,但相關立法遲遲未見具體進展。金管會對交易平台多以「自律規範」為名行「輕監理」之實,監管能量與市場風險嚴重失衡。
在防詐教育上,台灣更顯得力道不足。主管機關雖屢次推行宣導,但多停留於標語式呼籲,缺乏系統性教育與風險意識培養。從校園到社區,民眾對加密投資的風險認知薄弱,致使詐騙得以以「高報酬、假投資」為餌,屢屢得手。當社會對數位金融的理解仍停留在口號,政府的宣導即淪為「形式教育」。台灣若不痛定思痛,補上法制與教育兩道防線,終將難逃國際資金犯罪的侵蝕。
鏡中之警、劇中之鑑
太子集團案是一面鏡子,照見金融自由市場在缺乏倫理與法治約束下的脆弱。當資本越過國界而監管止步於疆界,信任便成為最昂貴的奢侈品。美國的司法行動展示制度力量,也提醒亞洲各國:若繼續以寬鬆監管作為招商利器,最終代價將是信譽與公信的崩塌。
我們應以此案為鑑,不僅要補漏洞、強監理,更要在法制與教育上展現決心。防詐不只是警語,而是一場全民的制度戰。唯有讓「自由市場」與「公共責任」並行不悖,方能在數位金融浪潮中守住國家信譽與人民資產,不讓這片土地,成為下一個「殺豬盤」的舞台。
Netflix 華語劇《回魂計》正以藝術的方式再現這場真實的黑暗。劇中詐騙集團以虛擬貨幣洗錢、轉移資金,映照出現實世界同樣以區塊鏈作為犯罪掩護的太子集團案。劇中虛構城市「班佧」的恐懼與絕望,正是無數受害者在現實中經歷的煉獄。當戲劇都能如此真切地呈現罪惡的現場,現實卻仍在等待制度的覺醒。唯有讓法治與良知「回魂」,亞洲才可能真正走出「班佧」的陰影。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