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期的專訪引發台灣社會熱烈討論,也讓疑美的親中陣營信心大增。然而,若仔細分析,他的核心觀點並非「美國要棄台」,而是對台美在晶片戰略上的脆弱現況提出警訊。真正的問題出在他的表達方式過於情緒化,使訊息被誤解、焦點偏離。

盧特尼克指出,川普政府的戰略重點是把晶片製造能力帶回美國,「無法自己製造晶片,要怎麼自保?」這句話其實切中美國的國安焦慮。現代飛彈與無人機等關鍵武器全仰賴晶片運作;若缺乏晶片供應,即便是先進武器也無法維持戰力。

目前,台灣掌握全球約九成五的先進晶片產能,地理位置又靠近中國。盧特尼克真正憂慮的是:一旦台海爆發衝突,晶片可能無法運送到美國。當美國庫存飛彈和無人機消耗殆盡後,如果沒有自主晶片生產能力,就無法再迅速補充軍備支援台灣。換言之,美國強化本土晶片製造,也是兼顧維護自身與盟友安全的戰略需要。

然而,他在受訪時批評「矽盾」概念、暗示台灣「自我感覺良好」等語句,轉移了焦點,使許多人誤以為美國只是想掠奪晶片、棄台不顧,而忽略他後續強調的美國對台灣晶片的深度依賴。某些發言並非必要,反而削弱了原本合理的政策主張,也在台灣社會引發不必要的焦慮與誤會。

盧特尼克的說話方式,其實與許多創業家相似,直率但缺乏政治語境的敏感度。政策傳達不同於商業演講,過於直接容易激發惡感,也可能對台美經貿與安全合作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回到戰略層面,美國希望台灣與美國本土的晶片產能各占一半,其實是合理的風險分散做法。把所有產能集中在台灣,一旦發生戰事,全球供應鏈將全面中斷;這不僅是經濟風險,更是國安隱憂。從這個角度看,產能分散並非對台不利,而是台美共同利益所在。

總而言之,盧特尼克的發言方式確實值得檢討,但他傳遞的核心訊息「晶片產能分散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值得台灣社會認真思考。在全球科技與軍事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台灣應以更宏觀的視野規劃產能布局,兼顧經濟利益與安全戰略,避免被情緒性的話語所誤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