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年輕人熬夜焦慮、失眠,甚至出現恐慌發作。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十年20至29歲的精神科就診率逐年上升,用藥人數屢創新高,其中抗焦慮、抗憂鬱藥物的使用增幅超過30%。失眠、恐慌、憂鬱,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整個世代的共同經驗—這就是所謂的「恐慌世代」。

為什麼這一代特別焦慮?

結構性壓力是主因。高房價、低薪資、學業與就業的激烈競爭,加上社群媒體的比較文化,讓青年長期處於「內卷」狀態。

  • 住房壓力:以台北市為例,年輕人平均收入不到4萬元,租金就佔收入三分之一以上。

  • 職場壓力:青年往往需要同時兼顧實習、證照、加班與自我進修才能保住職位。

  • 社群媒體比較:即便表面正常,內心也可能被焦慮、無力感、內耗吞沒。

「當整個世代普遍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這不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課題。」

台灣心理健康支持仍不足

目前學校輔導資源有限,心理師人力遠低於學生需求,許多學生需要等數週才能諮商;健保給付偏向短期治療,長期陪伴與追蹤不足;社會仍帶有心理疾病污名,讓超過四成青年在困擾面前選擇隱忍。這些缺口,使青年只能孤軍奮戰,甚至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若不重視,社會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心理健康問題不只影響個人,也衝擊整個社會。青年勞動力因心理困境下降,會增加缺勤率、降低生產力,甚至提高自殺率。衛福部資料顯示,自殺仍是15–29歲青年死因前三名之一。當一個世代普遍失去安全感,社會凝聚力與信任基礎也會崩解,對民主社會的長期穩定構成挑戰。

政策建議:全方位支持青年心理健康

  1. 擴大校園心理資源:增聘心理師,建立全天候諮商服務。

  2. 職場心理健康計畫:鼓勵企業提供心理諮商或彈性工時方案。

  3. 健保長期治療給付:確保慢性心理疾病能持續穩定接受專業照護。

  4. 社會教育與去污名化:讓青年及家庭理解心理疾病不可恥,尋求幫助是正確行動。

  5. 建立社區支持系統:如青年心理互助團體、線上資源平台,形成跨場域支持網絡。

「恐慌世代」並非自願選擇,而是結構性壓力下的必然結果。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的課題。政府、學校、企業、社區乃至每一位公民,都應參與其中,讓青年知道,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健康的選擇。

從校園到職場,從政策到社區,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給青年真正的支持,讓下一代能安心成長,台灣才能持續穩健且具有韌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