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或說令人萬分悲慟,但若朝野間能因此和解,攜手齊心投入救災,對於台灣未來的發展,至少看見一絲曙光。怎料,朝野間的互動,本身就是一場災難,第一時間看不到不計前嫌的無私,反倒是處處針鋒相對。
傅崐萁拿著八月份的質詢與預算編列臨提,咄咄逼人的要行政院認了責任歸屬,而卓榮泰也不甘示弱,將重點聚焦於地方疏散作業不利,硬是認定徐榛蔚縣長因出國行程而有延誤通報之實。彼此激烈交鋒的程度,完全不下於先前的大罷免,等同是開啟了新一季的「拔傅行動」,讓青鳥們儼然又找到了嶄新的戰場,磨刀霍霍可想而知了。

當然,責任歸屬勢必得釐清,畢竟此次災難,奪去了多少國人生命財產,該法辦的都不該寬貸。然則,那得是由後續行政與司法機關加以認定,而非任何人說了算。只可惜,在社群時代中,「司法案件,政治先行」已成為定則,在案情尚未正式進入司法程序前,政治上的各種攻防,早已如火如荼的展開,往往在其人尚未被證明有罪之前,大概就已經先社會性死亡了。而這樣的「社死」現場,符合政黨的政治利益,自然樂此不疲。

過往,所謂的「一條龍大內宣」,只是坊間解析執政黨廣宣的推敲,認為政府的任何訊息發布,都是由府院統一定稿,而後透過LINE群組轉傳給各級黨公職、側翼、以及親綠KOL,藉由同時強力發送的策略,帶一波輿論風向,用以弱化對手的聲量。不過,推敲歸推敲,但從來也鮮少有證據可以證明其真確性。
沒想到,昨日經媒體披露一則綠委群組的對話串,裡頭鉅細靡遺的呈現綠營黨政人士討論花蓮洪災的因應對策,包括圖卡該如何呈現才有殺傷力,要透過那些途徑廣宣,要凸顯罹難者都在強制撤離區域,甚或還有綠委提到,要擺出聖母的姿態,先責備自家人通報怎麼不多發送幾次,而後就可把疏散不力的責任,悉數推給縣府等。諸種內容,恰恰印證了前述「一條龍大內宣」的臆測,也讓民眾深刻的瞭解到,原來平時在閱讀執政當局所給出的資訊圖卡,都是這麼經過政治算計產出的。
在LINE討論串曝光後,幹事長鍾佳濱緩頰表示,民進黨團救災原則是「中央進駐、地方互助、黨部支援」,救災最關鍵,政治口水也應該放一邊。對比之下,有點可笑,鍾幹事長,正確地說,應該是「中央廚房、地方互鬥、黨部補刀」裁是吧?!

筆者曾經也是一名政治幕僚,相當能夠感同身受的理解,屢屢當新聞事件發生,大家為何汲汲營營的要去帶風向,企圖洗白對於一己不利的輿論,箇中原因,不就是想讓主子高興麼?但身為執政黨的一員,倘若每個人永遠都只想當喜鵲,而無人願意承擔烏鴉的責任,則整個團隊走向無能顢頇,恐怕就是註定的宿命。
近來,民調低迷的賴總統,選擇下鄉聆聽地方心聲,日前總統喜孜孜的表示,最近走到哪裡,都聽到民眾對他喊「加油」,無論是否相識,都展現支持。真的嗎?支持度真的回升那麼快?抑或只是幕僚們特別安排的同溫層取暖場?從綠營的這套輿論操作SOP作業流程看來,您覺得哪一種可能性大一些呢?
知道賴總統最愛金庸小說,在此懇切的呼籲,千萬不要當天龍八部中、那個被吃糖小朋友們簇擁的燕國皇帝慕容復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