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 Z 世代,我們天生就是數位原住民。自我們出生以來,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飛速發展,選舉也早已不再只是候選人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資訊真實性」的攻防戰。
從美國到印度,深偽技術(deepfake)已被用來製作候選人的假影片,甚至連聲音都幾可以假亂真,若濫用不僅可能誤導選民,也可能侵蝕民主根基。同時,台灣亦未能倖免:2024 年總統選舉期間,深偽影片被用來抹黑候選人,模擬其與現任總統的私人對話,甚至涉及數位性別暴力,對該政治人物名譽造成嚴重損害。然而,在美國也曾出現類似情況,例如一段顯示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支持特定政策之影片,雖最初標註為諷刺,但仍在社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發誤解;在地方選舉中,深偽影片甚至影響了候選人的選舉結果。上述案例凸顯了深偽技術對全球選舉與民主過程的潛在威脅。
同時些案例也提醒我們,隨著技術日益精進,未來將出現更多難以辨識的虛假內容,對選舉的公正性與透明度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提升公眾媒體素養、加強對深偽內容的識別能力,並建立有效的法律與監管機制,已成為當前迫切的課題。
對青年世代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習慣透過社群媒體獲取資訊,卻常在演算法推送下陷入「同溫層」與訊息。當假資訊以短影音、迷因圖卡等形式出現,辨識難度更高。更糟的是,迷因文化使許多年輕人以玩笑心態轉發假訊息,無意中加速了其擴散。民主社會原本仰賴公共討論,但在 AI 時代,討論的基礎是真實還是幻象,卻成為一大疑問。
目前台灣法律對「AI生成的假訊息」仍缺乏完整規範。雖《選罷法》已有針對不實訊息的處理機制,但要證明影像為深偽、追溯來源仍是技術難題。更複雜的是,假訊息往往跨國傳播,使執法困難倍增。若政府缺乏前瞻性規劃,到了 2026 或 2028 年的大選,恐怕仍只能疲於奔命,難以有效維護選舉公正。
因此,這不僅是科技問題,更是青年世代必須直面的民主挑戰。資訊素養教育應成為必修課,同時教導媒體識讀,以及讓青年理解演算法如何影響判斷。最後,政府應與平台合作,建立 AI 生成內容標示制度,並強化追蹤假訊息來源的技術,從源頭遏制錯誤資訊擴散。
民主的防線,從來不是在投票日才築起,而是在我們每天滑手機、點開影片的每一瞬間。AI 或許會改變選舉形式,但能否守住民主價值,將取決於我們這一代青年是否有能力看穿幻象、堅持真實。
青年世代既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民主的守護者。除了督促政府與平台建立AI內容標示與追蹤制度,我們更要從自身做起,培養媒體素養,讓「真實」成為選舉的主旋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