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因地震與豪雨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潛藏下游居民的生命風險。然而,在罹難者尚待辨識之際,國民黨立委傅崐萁急於高喊:「為何不爆破?」這樣的語言,表面上果敢,實際卻把高度複雜的工程地質問題,簡化成一個「敢不敢」的政治選擇。這種民粹式喊話,對災民毫無助益,卻能快速累積聲量,是不折不扣的政治消費。
事實上,馬太鞍溪堰塞壩並非堅固的水泥結構,而是由鬆散土石堆積而成。任何爆破行動,極可能瞬間引發潰決,將億噸水土傾瀉而下,下游村落難逃滅頂。正如前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所言:「唯一方法就是預警、疏散」。這不是懦弱,而是基於工程倫理的唯一選擇。
國際經驗也早有明示。1959年美國蒙大拿州形成「地震湖」,美國陸軍工兵團權衡後否決爆破,因為那等同拿數萬人性命豪賭。最終,他們耗時一個月,以機械開挖溢洪道,雖笨重卻穩妥,才避免了慘劇。這些案例證明,台灣選擇監測、模擬、預警與疏散的策略,正是遵循全球最佳實踐。
更關鍵的是,這次中央政府確實透過模擬,提前疏散七、八千人,避免了更大規模的傷亡。這才是真正的防災成效,卻被傅崐萁的噪音掩蓋。問題的癥結,不在「為何不爆破」,而在於:地方是否徹底落實疏散?災難資訊是否有效傳達?民眾是否理解風險?這些才是該被檢討的重點。
台灣防災的最大挑戰,不在技術不足,而在專業判斷被政治化、民粹化。當專家與前線人員默默守護人民時,政客卻以廉價口號佔據舞台,侵蝕社會對專業的信任。傅崐萁式的「爆破政治」,其實築起另一座更危險的「政治堰塞壩」,它堵塞了理性的討論,阻礙了制度的檢討,沖毀了社會面對天災時應有的謙卑與團結。
真正需要被「爆破」的,不是馬太鞍溪那座終將回歸自然的土石壩,而是由傲慢、無知與算計堆積成的政治障礙。唯有拆除它,台灣才能建立以科學為核心的防災治理,讓每一次天災,不再淪為政客的表演,而是社會集體進步的契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