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堤事件,在今日(9/24)看到至少14條人命因此喪失,上百人失蹤,令人深感遺憾。

堰塞湖處理模式,可分別工程減災 + 監測預警 + 預防疏散三部分。檢討此次事件,堰塞湖遠在無道路通達之山區,靠人力走路要五天才到,兩個月內要開路將重機具送達堰塞湖壩區可能性極低,因為台灣東部地勢比西部陡峭很多,坡度要能讓重機具通行,又要克服東部破碎坡地地形,難度很高,加上連日大雨,通行道路需要的施工時間很長,故本案對堰塞湖的施工手段很有限。

監測預警部分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成功預警並疏散民眾,減少傷亡。

最後就是預防疏散,這部分又可以細分為事前評估和事發應變。

事前評估資料顯示只針對三鄉五村里要求提早疏散,而此次受影響的區域明顯擴大到三鄉十二村落,所以需要針對這點進行檢討。評估資料有提到光復鄉河堤有兩處缺口,雖有事前堆太空包預防,但有沒有因洪水量太大而受損待確認,河堤潰堤也可能是導致市區淹水的原因之一。

事發應變部分,看到目前網路上的影片,在洪水流入市區的時候沒看到有組織的救援活動,對於這類的災害,在高風險鄉鎮需要建立起應變組織和訓練(可參考颱風應變作為),以避免憾事再次發生。

台灣是一個多變的環境,地震多,颱風多,居住在這塊地上的人民是很有韌性的,一切都會很快好起來,全台一心,一起加油努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