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應該常聽到不少政黨都在講「要廢除監察院」。聽起來好像大家都有識,覺得這個機關沒什麼用了,應該改一改。但如果你仔細去看,不難發現,民進黨和民眾黨雖然講的話差不多,背後的想法、目的,甚至整體的方向,其實根本是兩回事。站在教育的立場:我們不能只看口號,更要搞清楚,這些主張會怎麼影響公民對民主制度的理解,也會影響我們怎麼告訴人民要如何成為真正懂得思考的公民。
先講民進黨。他們從早年黨外時期開始,就主張台灣應該朝更現代化的憲政體制前進,也一直認為五權分立的設計有點「過時」了。在他們看來,監察院和考試院的功能早就被別的機關取代,不但效率不高,有時還會成為政治分贓的溫床。所以他們提倡廢除監察院,但也同時主張這些監督的功能,未來可以由立法院或像廉政署這樣的獨立機關來接手。意思就是:不是要把監察功能整個砍掉,而是把它搬到更有效、更負責的地方去。這樣的想法,對我們在教育殿堂上教學生理解制度改革,是有幫助的,也能連結到公民課本裡講的「代議制度怎麼演化」。
但民眾黨的講法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也說要廢監察院,但你去聽他們的說法,通常是「監察院都在酬庸」、「沒有存在意義」、「浪費錢」這一類的話。這些話也沒錯,但問題是:他們講完之後,然後呢?要怎麼處理監察功能?有沒有替代方案?沒有講清楚。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們喊要廢監察院,只是為了製造「我們比較乾淨、其他黨都在亂搞」的形象,並沒有真的打算好好處理制度的問題。更諷刺的是,他們民眾黨裡面也有人正在被監察院調查(像高虹安案),這時候說要廢監察院,是不是有點像「不利於自己就把它拆掉」的感覺?
這樣的對比,對我們在公民教育的理解上,就很有感。民進黨的作法,可以拿來當教材,幫助人民思考制度改革要有完整設計、權責分明、也不能忽略人民的申訴管道。
而民眾黨那種講法,反而容易讓人民學到一種錯誤的觀念:只要我覺得哪個制度沒用,就可以直接喊廢,不用管後果,也不用管它原本是幹嘛的。久了,人民就不相信制度,也不會想去理解它,只會覺得「政治就是一場秀」。
最後,我們要記得,公民的民主教育不只是背制度條文而已,更重要的是教人民要怎麼判斷,怎麼思辨,怎麼看穿表面上的一致口號,去分辨裡面不同的價值跟用意。面對政黨的主張,我們不該只問他「說了什麼」,更要問他「為什麼說、打算怎麼做」。這樣,人民才不會變成被政治語言牽著走的人,而能成為真正有判斷力、有責任感的公民。
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秘書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