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造成驚心動魄的毀損,例如有水利專業人士初判彰化淹水是短延時強降雨,排水系統一時間難以消化,加上多個地區地層下陷嚴重,也為排水增加挑戰。筆者忝為營造業背景,就治水領域提出淺見。

  筆者認為:颱風與豪大雨,是檢驗樹頭是否「徛予在」的時機。下水道並非萬能,需要對症下藥,「清淤」才是不淹水的基礎。前嘉義市長涂醒哲曾指出黃敏惠曾耗資近6億做14公里多下水道,卻跟淹水區域幾乎無關聯。顯然下水道「蓋錯地方」,或是蓋在未淹水的區塊,不僅浪費公帑,治水效果亦不佳,導致嘉義市屢屢淹水,甚至發生市民在世賢路游泳的荒謬「經典」畫面。

  醫生出身的涂市長,認為淹水如同動脈硬化,「治療」方式即為「清水溝」。他親自穿青蛙裝「診斷」下水道,感受淤沙厚度,在轉彎處發現有垃圾和混凝土塊,後續包商竟清出2萬噸淤泥和垃圾。其他如道路旁洩水孔被樹葉阻擋,則進行雜物清除,並增設洩水孔;下水道、側溝、集水井或連接管淤積,做排水系統清淤;阻礙排水的管線,請管線單位遷移。顯見「去除雜質」的清淤,比蓋下水道更重要。涂市長亦突破舊思維,請得標廠商依「清淤長度」加「清淤量」雙重計價。其後嘉義市面臨多次颱風與豪雨,幾無淹水,驗證清淤成效。

  筆者認為治水需要「去蕪存菁」,有了清淤的「樹頭」,才能「毋驚樹尾做風颱」。即使需長期花時間,亦要義無反顧不間斷清到底。尤其,單一路段清淤效果有限,必須系統性持續清淤,方能見效。看似小事,倘若疏於清理,必釀水患大禍。另外,涂市長「海綿城市」的理念值得仿效:讓雨水直接滲入地底,不要流到水溝或河流,留在地裡 10%,壓力就少 10%。

  面對天災,縣市長的本職不是對選舉負責,而是理性對民眾盡責。筆者每每腦海浮現涂市長放下身段穿青蛙裝的畫面,數年過去,仍為之動容,嘉義市更不再有苦不堪言的淹水。每人的政治看法容或有異,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期許能將「青蛙裝」精神發揚光大,精益求精,共同打造無淹水雜質的「幸福台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