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張地緣政治再傳「-1」,歐洲核心國家義大利宣布退出,疑似出現中國生產的番茄醬與義大利當地的農產品「混裝」,中國企業透過洗產地手法,並以「義大利製」之名對外銷售,嚴重衝擊了義大利農民的生計,也帶來了「紅色經濟風暴」。

這場風暴正是「一帶一路」的真實面貌,先以資本滲透、供應鏈操控、品牌寄生當主要手段,2019年義大利成為G7首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國家,希望透過中國市場振興自家經濟。殊不知,投資未能帶來經濟紅利,而加劇了義大利對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擠壓了本地產業。

台灣應從中深刻反思,目前雖未直接參與「一帶一路」,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經濟競爭中,面臨類似的外部壓力。諸多台灣中小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早已深陷中國製造體系制肘,形成「洗產地」與「中轉出口」等依賴模式。若不積極推動產業轉型,繼續深化與歐美民主國家的供應鏈合作,義大利在「一帶一路」就已凸顯一個現象,品牌遭受稀釋,市場被迫掠奪,經濟主權逐步流失。

義大利等國的「一帶一路」失敗也正提醒我們,短視近利的經濟依賴終將轉化為長遠的經濟風險,台灣必須以義大利為鑑,堅持走自主創新,避免成為中國附庸。

作者為專欄採訪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