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襲,吹倒的不只是建築,更吹開了政府文化預算的黑盒子。
日前,台南市南區一處清代風格的「漢人市街」拍攝場景,在強風吹襲下屋頂掀飛、磚牆倒塌、門窗扭曲。媒體追查後發現,這並非歷史遺址,而是由文化部與公視共同斥資高達兩億元打造的影視基地——原為《斯卡羅》等歷史劇搭景,後續更成為多部清代古裝戲的重複場景。
其中最具爭議的,是《嘉慶君遊台灣》。
這部戲本身就是虛構歷史——以清朝帝王南巡為主軸,堆砌出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想像。請問:我們是在重現台灣的歷史,還是在製作中國的歷史幻覺?
當文化部用鉅額公帑蓋出一條又一條漢人市街,不斷拍出「皇帝來巡山」的幻夢,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這到底是台灣的文化部,還是中國的文化部?
漢人市街,是歷史,還是幻覺?
這類所謂的「歷史重建工程」,幾乎一面倒集中在清代閩南風格:紅磚牆、騎樓、文人書坊、市集攤販,儼然一幅「教科書插圖風」的閩南式美學樣板。
但這種視覺敘事,其實延續的是威權時代的「漢人開墾英雄譚」,以及「祖先渡海建功業」的單一敘事觀。從戲劇、語言、服裝到建築,每一次的「歷史重現」,其實都是一次政治選擇——也是一次文化排除。
那麼,其他族群的歷史呢?
原住民族的部落文化呢?
客家族群的圍屋聚落呢?
白色恐怖時期的牢獄記憶呢?
日治時期的庶民生活與反抗歷史呢?
這些記憶不值得被重建?還是從未被列入補助清單?
文化補助,不該淪為單一政權的美學宣傳
文化資源的分配,從來不是純粹的藝術選擇,而是國族敘事的建構工程。當公帑年復一年砸在「漢人市街」,就是在潛移默化地宣告:這才是正統歷史,其他只是「異文化」。
久而久之,台灣影視變成一支單音笛,只能吹奏一種旋律:宮廷、仕紳、祖先英烈。這不是多元,而是文化霸權的複製。
事實上,台灣本來就不是一人主場。我們的歷史,除了「皇帝巡視」,還有殖民壓迫、階級剝削、族群衝突、語言消失、制度暴力。文化政策若無法誠實面對這些複雜記憶,就不配自稱民主社會。
結語:不是倒一條市街,是該倒一套文化霸權
這次颱風摧毀的,不只是幾面磚牆,更吹開我們對歷史的選擇性沉默。如果文化部與文策院真的關心「文化多元」,那麼改革應從根本做起:
公開所有影視補助名單與金額
建立「文化多元比例原則」納入補助審查機制
制定「歷史敘事多元指標」打破宮廷史觀壟斷
終結「歷史戲=古裝劇」的迷思與錯覺
納稅人的錢,不該年年重建一種過去,只講述一種「榮光」。
我們要問:這些戲劇,是在紀念台灣,還是在朝拜中國?
如果文化部仍沉迷清宮戲碼、祖宗神話、漢人中心,卻冷落本土語言、原住民神話、白色恐怖與庶民歷史,那麼這個部門的名稱,恐怕真的該改為「中華文化部」。
因為在一個真正自由的國家,不能只有一種記憶。
◎文/蕭錫惠(專欄作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