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日是陳文成博士遇害44週年。在台灣大學的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許多人再度聚集舉辦紀念晚會,悼念這位才華洋溢卻命喪白色恐怖陰影下的學者。晚會中放映的《黨外運動小史》影片,不只是回顧歷史的見證,更是對國家暴力從未清算的集體質問。
1981年7月2日,年僅31歲、任教於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統計學者陳文成,遭警備總部人員秘密帶走約談,翌日陳屍於台大校園草地。 國民黨政府草率宣稱自殺,法醫楊日松與美方驗屍專家卻指出死者生前遭受重擊,死因明顯為他殺。至今,沒有人被起訴,也沒有人被調查。
這起案件不只是懸案,它是台灣民主之路最令人痛心的標記——有受害者,卻沒有加害者。這句話,何止是對一個家庭的無盡哀傷,更是對整個司法與歷史記憶的控訴。
同樣的國家暴力,也曾發生在1980年2月的林宅血案。當時美麗島事件受刑人林義雄在獄中,家中卻遭闖入,母親與七歲雙胞胎女兒慘遭刺殺,九歲長女重傷。住家當時正受情治人員24小時監控,卻無人見案發過程、無人承擔責任。迄今超過四十年,仍舊「無人犯案」,竟也「不了了之」。
這些案件構成了白色恐怖時期台灣的真實縮影。自1949年以來,多少異議者、民主先驅、甚至無辜百姓,因思想、言論或政治關聯遭到監控、審訊、酷刑、抹黑、流放甚至死亡。這不是歷史小說,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罪惡。
儘管今日的台灣已有選舉、有言論自由、有政黨輪替,但如果這些歷史創傷無法正名,真相無法釐清,加害者無須面對問責,我們的民主就仍站在不穩的基礎上。尤其當過去加害結構未曾鬆動、國民黨不願真誠面對歷史,反而攻擊轉型正義為「鬥爭」、「翻舊帳」,這正暴露其內在從未脫離威權基因。
真相不是仇恨的延續,而是真正和解的起點。
今天的紀念晚會,不只是為了悼念陳文成,更是對全體台灣人的提醒:我們不能讓歷史沉沒,不能讓國家暴力以「懸案」為名、以「不明」為藉口,繼續躲避責任。
民主的核心不是選舉,而是誠實面對過去。我們期待有一天,不再需要用「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來形容這段歷史。期待有一天,國家能還受難者一個公道,還台灣社會一份完整的記憶與正義。
◎蕭錫惠(民進黨美東黨部前評議委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