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龍主演的好萊塢大片《功夫夢2》在香港上映兩日票房僅6.9萬港幣,這不只是市場口味的轉變,更是一場集體情感與政治抗議的具體體現,正如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所言,港人對中共壓迫敢怒不敢言,但能「用腳投票」,選擇不支持那些與極權共舞的藝人,成龍成了這場無聲抵制的代言人。

曾幾何時,成龍代表的是華語影壇的榮光,他的動作片紅遍全球,也象徵華人文化輸出的高峰,但進入近二十年,這位影壇巨星選擇了一條與專制政權綁定的道路,公開擁護北京、力挺國安法,甚至稱中國人「太自由了」的發言,早已令無數粉絲心寒,這些政治表態不是一時之誤,而是持續、深度且系統性的投靠,最終導致的是作品無法再獲得民心。

今天的票房慘況,是長年政治選邊的總清算,《功夫夢2》投資達4500萬美元,卻在開映即遭滑鐵盧;而過去類似失利的《傳說》也累計虧損超過3億人民幣,這些數字證明,市場不是無感的,觀眾不是健忘的,香港人民或許對強權壓迫無法高聲抗議,卻能以消費選擇,冷靜而堅定地對「被統戰的藝人」說不。

這種「文化抗中」的行為,正是認知戰中的逆襲典範,當中共試圖藉藝人、電影、娛樂輸出混淆兩岸界線、包裝紅色形象,觀眾若仍照單全收,就等同默許統戰的滲透,但當連一張電影票都不願掏出,象徵的則是社會對民主自由的深層守護,政治或許不能公開討論,但文化場域的選擇權,仍牢牢掌握在每一位市民手中。

成龍的失敗,不只是票房的失敗,更是人格信任的破產,他輸掉的不只是觀眾,更是時代。他錯估了民心,也高估了政治靠山的紅利能撐多久,當自由社會的人民用沉默抵制發聲,真正該反思的,不只是他一人,而是所有選擇與極權為伍的「藝人與作品」。

未來的市場會更加清明,那些以為政治立場不影響演藝事業的時代,已經過去,人民記得誰站在哪一邊,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