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沒有發覺,賴總統很喜歡講「更大的民主」,無論早先希冀解開朝野僵局、召開院際協調會的宣示,抑或是面對媒體專訪,乃至於520就職周年的演說,都可見「更大的民主」。但大家不覺得納悶麼?民主,就是以民為主,人民當家作主,那麼,比人民更大的,是啥呢?按總統的詮釋,答案還是人民(*是不是與星爺電影「武狀元蘇乞兒」當中,「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有87分像呢?!)。藉由公民團體自發性的行動,在制度的規範下,行使公民對代議士的罷免權利,藉以淘汰不適任的民代,謂之「更大的民主」。

然而,罷免制度,顯與選舉不同。選舉訴求的是組織動員,誰能夠在選戰期間內匯集到更廣泛的民意,誰便可以順利當選。但罷免的初衷,乃在於該名代議士觸犯了某些不可容忍的禁忌,致使該選區民眾咸認為其人已不能代表自己行使表意權,這才會萌生罷免之意。這些禁忌,或來自道德因素,譬如酒駕、養小三、上酒店等,抑或出於法律違背,一如收賄、涉嫌A助理費等,相對偏向於私德與修為方面的事項,至於將政黨對決的宿願,藉由操弄仇恨值,拿出來作為罷免的主訴求,相對並非那麼適切。
畢竟,因著我國選制的趨化,當選與落選的差距,或也不過就是3~5%,換言之,民代甫當選,就得面對有近半反對其就任的選民。誠然,台灣人很善良,縱使政治立場不同,但既然當選了,不妨就讓他做做看,通常選戰期間的情緒也就這樣消散了。
換言之,罷免行動該是非組織、離散性為宜,目的在於針對代議士個人言行的檢驗。但假若是在政黨的精心介入下,選舉那一套精密的組織動員悉數回歸,復以累積仇恨值的綿密文宣攻勢,儼然的將罷免打成選舉的模式。那麼,選民最終投票的結果,呈現的可能不是對當事人適任與否的裁決,而僅僅只是另個政黨對決的戰役罷了。如此的罷免機制,您覺得合適麼?

當然,民進黨也清楚政黨介入罷免的正當性稀缺,因此,他們總是言必稱「公民團體」自發,即便老柯天天把「大罷免大成功」掛在嘴邊,縱使賴主席下令全國黨公職都得「協助」罷團收取連署書,都還是不斷的強調,民進黨只是配角,人民才是主角,目的,不就是在極力的撇清如此的政治道德瑕疵麼?
要不,您想想,假若藍白立委真的通匪,真成為習近平麾下的小弟,又立法院一如柯建銘所言,已經被紅色勢力滲透,則這麼好的「抗中保台」訴求,還怕沒有正當性麼?早早以民進黨之名,一呼百應的出來討伐中共同路人,有甚麼好怕的?

至於民進黨到底在大罷免戰役中,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儘管外界多有揣測,但始終未能獲得證實。終於,台北市議員洪健益昨日在政論節目中,給了肯定的答案,其提到:
「賴清德總統常常跟這些罷免領銜人開會,賴清德是坐在那聽話而已耶,甚至於曹興誠告訴賴清德說,哪個人沒有幫忙收連署書、份數不夠多,這些人是把壓力全部給黨主席。」
儘管洪議員在民進黨中央出面駁斥後,出面道歉,表示自己語速過快導致謬誤,但就以這段話來看,跟語速快不快有啥關係?能怎麼拗呢?乾脆直接把賴總統換成柯總召,也許還能自圓其說吧!

聽洪委員一席話,所謂「更大的民主」,實有更具體的詮釋,瞬間秒懂。那就是當執政黨無法取得完全執政的情況下,由總統以黨主席之姿來主導罷免行動,假公民團體之名,傾全黨之力對在野立委發動無差別、全面性的罷免,不拿回國會多數誓不罷休,唯有讓行政立法歸一,國政自己人玩,才是「更大的民主」。

這樣的政治操作,或也不能說錯,畢竟每個政黨都以利益極大化為優先,想拿回國會多數,也是理所當然。但我就問,當位子互換,您還會覺得此舉是民主的「補湯」、還是「母湯」呢?
假若是過往馬英九前總統時代,馬邀集沈慶京、郭台銘等財團代表,共商罷免綠委的提案,會中財團代表指指點點,細數那些黨籍民代沒有用心收連署書,您覺得觀感如何呢?又這事如果被當時在野的民進黨知道後,又會釀成甚麼樣巨浪滔天的政治風暴呢?換位子真不能換腦袋,唯有將心比心的置換觀點,才能理解這種「更大的民主」是多麼荒謬。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