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中戰略對抗日益白熱化,從川普政府的高額關稅政策,到中國持續在台海周邊進行「灰色地帶」軍事活動,全球秩序正面臨「金德爾伯格陷阱」與「權力轉移理論」的雙重壓力。
《經濟學人》近期報導,美國在遏止中國行動上的威懾力正受到質疑。首先,川普執政期間對中國發動關稅戰,雖意在打擊不公平貿易,但效果有限,反令中國認定自身已具備與美抗衡的條件,而美國的高關稅政策,更使其對傳統盟友失去領導力,並且中國不斷以軟硬兼施的手段以軍演、外交來削弱民眾信心,又台灣內部政治分歧導致社會凝聚力薄弱,這三個原因讓外界疑慮美國是否具備干預戰事的能力與意志。
而「金德爾伯格陷阱」意指當全球霸權國無力或無意維持國際秩序時的國際情勢,從印巴衝突上也可印證此陷阱即將成真,今年5月初,印巴於喀什米爾地區再度爆發衝突,儘管美國國務院聲稱促成「停火共識」,但不到數小時即告破裂,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約並揚言報復,《印度河用水條約》相關談判也陷入停滯,此例正反映出美國調停能力的逐漸式微。
然而針對這場衝突,根據Newtalk報導指出,印度官方指控中共在衝突期間「深度介入」,向巴基斯坦提供了防空和衛星支援,協助巴方提升對印度軍隊和武器部署的偵測能力,這顯示北京在衝突中的直接參與程度高於此前披露的水平,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於5月19日對此回應,強調中方在印巴局勢緊張以來一直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呼籲印巴兩國保持冷靜克制,避免局勢升級,但印巴衝突內顯現出的,權力邊界模糊與重構,正是「權力轉移理論」的實踐場域,當一個新興強權崛起,其對國際議題的處理方式將更多地依照自身利益,而非現有霸權所塑造的規則進行,對照台海現況,若爆發軍事衝突,令人懷疑美國是否真能如其承諾般出手干預、制止中國行動,而其又是否能「有效」干預,恐怕仍是一個未解的問號。
在大國逐漸將全球事務視為自身利益延伸、而非國際公共責任的背景下,小國更應認清現實:無論是印巴還是兩岸,今日國際社會已無絕對可靠的「世界警察」,我們不能將和平與安全全然寄託於外部勢力,而必須強化自主的國防能力與制度韌性,印巴今日,未必不是兩岸明日,如何避免《經濟學人》所警示的,川普政府為避免核戰爭或基於地緣戰略妥協,可能與中國私下達成某種「棄台協議」的說法,唯有凝聚社會共識與強化國家戰略應對能力,方能避免陷入金德爾伯格陷阱與權利轉移下的秩序崩潰與安全真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