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總統就職周年在即,相信各部會綜規司目前一定積極在彙整政績,好應景的端出一桌牛肉供全民品嘗。奈何,這一年來,您最有印象的施政記憶點是啥呢?不外乎只有「大罷免」吧!難道正因如此,總統擔心週年慶沒新聞熱度,才在接受「敏迪選讀」網路節目專訪時,來了這麼段「大小公司併購說」的兩岸關係新解,讓自己得以獨佔流量焦點。
為免斷章取義,先還原報載專訪的整段內容:
當主持人詢問,面對習近平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先談判再說」,會是您願意採取的策略嗎?
賴總統表示,只要對等、尊嚴,這沒有問題。可是這麼多年來,中國對台策略不是如此。若台灣要談判,要先接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不管化身做和平協議或九二共識,都是如此。
賴這才進一步說道,「你的公司比較大,我的公司比較小,我要跟你做生意。那你就說可以啊,你公司賣給我,你公司給我,我再跟你做生意。不能這樣子嘛。中國是比較大的公司,台灣是比較小的公司,如果說你要併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啊……。」
端看以上談話內容,您覺得賴總統的「大小公司併購說」,有啥問題麼?
就我的解讀,倘若該段專訪,拿掉了前面「對等、尊嚴」的大前提,就大有問題,那就代表著台灣為求和平、不顧一切型式的願意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也就是他所提到、在一個中國架構下的型式,這自然是民進黨不可能接受的方案。若以「公司」來做類比,「一個中國原則」下的所有變形,像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概念,無論擴增業務、抑或是縮減規模,都得以母公司之名來進行。
但加了「對等尊嚴」的前提,「公司說」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實體,基本概念與「一邊一國」毫無差異,任何兩個國家之間要談合作、甚或進一步結盟成為新的政治實體,由有意願的一方來提出條件談價碼,端看另一方有無接受的意願,大抵上也沒甚麼錯。換言之,縱觀專訪全文,要從中挑毛病、將之歸類在「賣台」的說法,或許真有斷章取義之嫌。
然而,大家不覺得這就是民進黨一貫的話術麼?總是會先框一個正氣凜然、看似公義為先的大前提,而後高談闊論在該前提之下,要怎麼做云云的。但重點在於,那個宛若形而上的大前提,壓根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於是乎你再怎麼擘劃底下的完美計畫,再怎麼有心的想要去作為,最終也只是淪為空談。
就拿核能議題來說,自賴政府上任以來,相信已感受到非核家園後的供電危機,頻頻將不反對核能發電的訊息,拋出來試試水溫,藉以攏絡廣大對電力吃緊存有憂慮的企業與民眾,企圖告訴大家,政府對能源政策是開放的、是沒有意識型態的。但是,走在不反核電訊息之前的,有著「社會存有共識」、「新式核能成熟」、「核廢料問題若能解決」等諸多前提,然基本上這些前提,要麼還沒有成熟的技術,要不就是核廢儲存地根本沒人要,加上「核電歸零」的公民團體仍是鐵板一塊,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這或也是民進黨的目的,畢竟本來就沒有要核電,拿議題出來曬一曬,只是想對人民有個交代而已。)
兩岸問題亦然,從經貿往來到活絡觀光,從國際外交到兩國交流,民進黨總會說不設前提,沒有任何阻礙,只要中國願意以「對等尊嚴」的態度相待,方方面面都能夠迎刃而解。但同樣就是這個「對等尊嚴」,中國擺明了就是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就讓對等沒了可能,加上我國已將對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試問要如何與「準敵國」進行合作交流磋商呢?基此,只要設下「對等尊嚴」的條件,結果就是甚麼事都成不了,徒勞無功而已。
(誠然,「對等尊嚴」很重要,但既然明知對方不可能接受這條件,就不用以預設前提的方式,假言只要對方接受,就可以全面恢復交流云云,這等同給了企盼兩岸往來的人們希望,卻又坐實只能失望,有意義嗎?只是增添一己「抗中保台」的相罵本而已吧!)
綜言之,總希望當前的政府,可以「做實事,說實話」。不想要用核能,直說便是,無須以等待新技術成熟為由來搪塞;不接受兩岸交流,直球對決,不必又預設虛無的「對等」前提,來掩飾一己不想作為的心態。凡是坦白點,不是很好麼?
回歸到「大小公司併購說」,兩家公司儘管為各自獨立的實體,但假若彼此存在著上下游供應鏈的依存關係,如蘋果之於鴻海、輝達之於廣達。當大公司有更多的訂單籌碼決定著小公司的業務量,除非小公司有甚麼不可取代的獨門技術,否則基本上就不可能存有「對等」的關係。這層關係,或許是賴總統在提出「併購說」之後,所必須深思的重點。
(眼下看來,要想「對等」,保有「矽盾」、讓台灣坐擁半導體執牛角地位,還是首要之務,真的該好好保護既有的科技實力了,若再縱容川普對台灣予取予求,則我們距離所謂的「對等」,儼然漸行漸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