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中共的軍力結構與戰略思維來看,若對台發動武力侵略,其主要攻擊方向將不再是過去想像中「血洗灘頭」的傳統兩棲登陸戰,而是更具可行性與戰略價值的「奪港模式」。中共對台作戰的核心邏輯早已從「搶灘登陸」轉為「奪港即奪島」——一旦成功控制關鍵港口,即可快速建立補給鏈,擴張地面部隊行動範圍,進而削弱、癱瘓台灣的抵抗能力。台中港、高雄港、麥寮港、台北港與安平港,正是中共點名的首波攻擊目標。
現代港口的戰略價值無庸置疑,不僅擁有深水泊位與重型吊裝設備,更串連了高速公路與鐵路系統,具備高效能的後勤支援能力。中共解放軍即便擁有龐大兵力與艦載工具,仍然缺乏快速卸載重型裝備與物資的能力,這正是其兩棲作戰最大的短板。若無法迅速掌控港口做為卸載與補給的「橋頭堡」,戰線將因補給中斷而迅速潰散。因此,中共對港口的覬覦,不只是軍事操作,更是關乎整體戰局勝負的核心戰略。
從過去幾年共軍演習頻繁模擬攻擊高雄港、台中港等重點設施可見端倪,其不僅針對軍事設施,也將目標對準台灣的經濟、能源與民生命脈。共軍更透過衛星偵照、無人機飛行、網路滲透等方式,蒐集港口結構、進出路線與周邊設施情報,為日後發動突襲打下基礎。此種全方位準備,顯示中共若發動戰爭,將不僅止於軍事佔領,而是意圖以打擊關鍵基礎建設,迅速癱瘓台灣社會運作,從而動搖民心、摧毀社會韌性。
在戰術層面上,台灣雖擁有不利敵軍登陸的地形優勢——如多岩岸與強勁洋流——但真正能發揮阻敵效果的,是具成本效益、殺傷力強的水雷系統。水雷在狹窄的港區水域中效果尤其顯著,不僅難以清除,且能有效延緩敵軍入港節奏。然而,水雷部署涉及高度戰時機動性:若太早布雷,恐引發國際誤解與中共藉口發動「先發制人」;若太晚行動,布雷艦可能已遭先制打擊。因此,布雷作戰必須建立在黃金時機的迅速反應之上,並應提前規劃以漁船或商船改裝支援布雷,甚至納入美軍潛艦或水雷機協助投放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雖有美方部分將領公開表示應協助台灣實施水雷作戰,但在地緣政治局勢不穩、美中角力未明的情況下,台灣不能將生死存亡寄託於國際援手。自我備戰、自主布雷、自主防港,是維持生存的唯一選項。
整體而言,港口已成為台灣防衛戰的決勝關鍵。中共企圖透過攻擊港口癱瘓台灣軍事與經濟系統,進而完成對台吞併之野心。台灣必須從現有的國軍部署延伸至全民防衛體系,強化港口防禦、擴大水雷作戰能量,並整合軍民資源應對突發狀況。這不僅是軍事上的應對,也是國家命運的自我掌控。
面對處心積慮、手段日益複合的中共政權,台灣已無餘裕坐等嚇阻發揮作用,更不能再奢望國際即時馳援。唯有主動備戰、堅決抗敵,才能守住自由,確保台灣人民未來的選擇權與尊嚴。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