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7號深夜,國道1號仁德段的重大車禍震撼全台:4輛大貨車與1輛白色轎車追撞,釀成1死6傷慘劇。現場畫面令人心碎,女駕駛當場慘死,女乘客滿身鮮血、哭喊「救我」的畫面被傳上社群,引起輿論譁然。

但身為記者,當我們走訪事故現場、翻閱資料、訪談專家時,我們想問的不只是「發生了什麼事」,更是「為什麼會發生」?


剎車距離,是大貨車無法逃避的宿命

事故現場調查中,警方確認與施工無直接關聯。真正的關鍵,在於大貨車的「剎車限制」。專家指出,滿載大貨車的重量高達數十噸,即使駕駛有足夠的警覺,一旦前方突然減速或靜止,煞車系統根本來不及讓車輛即刻停下。

換句話說,當轎車駕駛人眼前看見煞車燈、腳踩下剎車,大貨車駕駛卻需要更長的距離、更早的預判,才能避免災難。但當前方突發狀況出現得太突然,後方的貨車駕駛即使盡力反應,也往往難逃悲劇。


疲勞駕駛,產業結構的無形壓力

深入了解後,我們發現另一個沉重事實:許多大貨車駕駛,長年承受過長工時與疲勞駕駛壓力。他們每日行駛十數小時,為了多接幾趟貨、早點交單、掙多一點錢,疲憊上路、疲憊回家。

台灣貨運業競爭激烈,低價搶單成為常態,駕駛往往被迫犧牲休息換取薪水。雖然法規明文限制工時,卻缺乏有效監管,讓超時駕駛變成了「行業潛規則」。一旦疲勞上路,他們的判斷力、反應速度都大打折扣,而這些代價,最後由誰承擔?


事故背後的社會提問

站在國道邊,看著拖吊車一輛輛把殘骸拖走,我們記者忍不住想問:

  • 為什麼這些大貨車還沒有全面安裝自動剎車、碰撞警示系統?

  • 為什麼貨運公司沒有更完善的排班管理與工時控管?

  • 為什麼監理機關沒有強化對駕駛疲勞的抽查與懲罰?

我們更想提醒社會:這場災難,除了哀悼,更需要改革。單靠駕駛人個人的謹慎與努力是不夠的,必須有政策、產業、技術、監理的全盤改革,才能避免下一場悲劇的發生。


別讓「救我」淪為無力的吶喊

在社群媒體上,那名受傷女乘客的哭喊讓無數網友落淚。但作為媒體人,我們相信,新聞不是只有記錄悲傷,更要為悲傷找出口。

我們應該追問、應該催促、應該監督。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救我」這樣的吶喊,成為社會進步的力量,而不是下一場災難裡再次響起的、孤單無力的哀求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