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大規模停電事件頻傳,從2025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電網波動到2023年菲律賓呂宋島的傳輸線故障,凸顯電力供應的脆弱性,對仰賴穩定電力的台灣製造業構成嚴峻挑戰。停電不僅導致生產線停擺與供應鏈中斷,更可能引發資料損失、設備損壞及客戶信任危機。為此,台灣製造業應積極推動業務連續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BCM),以ISO 22301標準為指引,建立健全的應對機制,確保關鍵業務在危機中持續運作。
從停電風險的影響、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台灣製造業的實施策略,都可以來探討推動BCM的迫切性與實務路徑。大規模停電對台灣製造業的衝擊尤為顯著。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核心,台灣製造業高度依賴精密設備與不間斷電力,特別是半導體、電子元件及精密機械產業。2025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停電事件導致交通與通訊癱瘓,顯示電力中斷對經濟的廣泛影響;類似情境若發生在台灣,可能使晶圓廠或組裝線因數小時停電而損失數億元新台幣。
停電可能引發安全風險,例如化學製造業因斷電導致危險物質外洩,或冷鏈設備失效影響醫療產品品質。這些風險不僅損及企業財務,更可能動搖台灣製造業在全球市場的信譽,凸顯業務連續性管理的迫切需求。業務連續性管理,特別是依據ISO 22301標準的業務連續性管理系統(BCMS),是台灣製造業因應停電等危機的關鍵策略。ISO 22301提供了一套系統化框架,協助企業識別潛在風險、制定應急計畫並確保關鍵業務功能的復原能力。
在電力管理方面,BCM要求企業部署不斷電系統(UPS)、備用發電機及能源儲存系統,確保停電時核心設備不中斷。同時,BCM強調全面風險評估與員工訓練,例如模擬停電情境以檢驗應急響應效率,或定期檢查電力負載以避免超載。透過BCM,製造業不僅能縮短停電影響時間,還能提升對氣候變遷或地緣政治風險的適應力,鞏固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優勢。
台灣製造業推動業務連續性管理的實施策略,需從規劃到執行全面布局。企業應依ISO 22301進行風險評估,辨識關鍵製程與設備,例如半導體廠的無塵室或精密機械的CNC機台,優先配置多層次備電系統。其次制定業務連續性計畫(BCP),明確停電時的復電程序、備料策略及與供應商的協調機制,並透過定期演練確保計畫可行性。投資智慧化技術,如物聯網監控電網狀態或AI預測電力需求,以提前應對異常。
企業應與台電及政府合作,參與分散式能源項目,如太陽能儲能或地熱發電,降低對單一電網的依賴。這些措施不僅強化企業韌性,也與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相呼應。大規模停電事件的頻發,提醒台灣製造業必須將業務連續性管理納入核心戰略。依據ISO 22301建立BCMS,不僅能降低停電引發的經濟與安全風險,還能提升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可靠性與競爭力。
面對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台灣製造業應視BCM為長期投資,透過技術升級、政策合作與員工訓練,打造危機中的穩定基石。唯有積極推動業務連續性管理,台灣製造業才能在動盪的全球環境中持續領先,確保產業的永續發展與全球供應鏈的穩固地位。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